中國正式啟動600公里磁浮與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列車研發

@ 2016-10-22

今天有大事發生了,中國中車在北京舉行發布會,正式啟動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列車、時速200公里中速磁浮以及軌道交通系統安全保障技術研發項目。

聽到這個消息,小夥伴們都震驚了,中車為什麼要一次性發布這麼乾貨?這到底是個什麼項目,經見聞君了解,原來這是一個國家科技項目,叫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的軌道交通重點專項。

這還是一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點項目,怎麼說呢?此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都是企業或者研發機構向國家科技部來申報,然後由科技部進行審批通過。現在國家為了體現企業為創新主體這樣一種地位,決定推行科技體制改革,下放審批權,由企業來審批。中國中車成為被選定的試點企業,軌道交通重點專項共包括10個項目,其中有7個委託給中車來組織實施。

當然,這7個項目委託給中車組織實施,並不是讓中車自己干,那樣也就沒有科技體制改革這一說了。這些項目是讓中車組織實施,軌道交通界所有的單位都可以申報,比如首批啟動的項目,參與申報的單位就包括中科院、國防科技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南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通號、鐵二院等單位。

為什麼中車會被選定成為這次國家科技改革的試點單位呢?當然靠的是中車這麼多年在科研方面積攢的人氣與江湖地位了。這個就不多說了。

上圖為上海高速磁浮列車

關於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

中國在建設高鐵之初一直存在「輪軌」與「磁浮」的路線之爭,當然最終勝出的是輪軌派,主要原因是經濟方面,輪軌靠著造價低最終取勝。當然,在技術上磁浮有獨特的價值。目前,世界上在磁浮方面領先的是日本與德國。日本是超導磁浮,最高試驗速度達到了603公里。德國採用的則是常導磁浮,最高試驗時速505公里,中國上海的磁浮線路採用的就是德國技術,運營速度430公里。上海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條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項目。

創造603公里時速的日本L0磁浮列車。

這次中國研發的高速磁浮主要內容是什麼呢?見聞君了解,第一是在青島建設一條長度不低於5公里的試驗線路,第二是由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研製一列時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列車。中國此次開發的600公里磁浮技術路線上,將採用常導路線,主要原因是常導磁浮技術成熟,能夠快速的實現工程化應用。當然,中國研製的高速磁浮,將創新性地採用新型永磁電磁混合懸浮系統,與國外同類高速磁浮相比,懸浮能耗降低35%、電磁鐵溫升降低40度、單位有效載荷車輛減重6%以上。

那位問了,有沒有工程化規劃?只是研究研究玩玩畢竟沒有太大意思。首先,只是研究也有意思,其次,有工程化規劃。據見聞君了解是在青島,青島市規劃了一條黃島至膠東機場至藍色矽谷的高速磁浮線路,全長120公里。

時速200公里中速磁浮項目

這個世界上,日本德國有高速磁浮,時速400公里以上,日本德國韓國中國有中低速磁浮,時速100公里上下,但就是沒有中速磁浮,於是中國只好勉為其難領導世界研發中速磁浮了,所謂中速磁浮就是時速200公里的磁浮。

中車株機公司聯合西南交大等單位研發的長沙中低速磁懸浮項目。

牽頭研製中速磁浮的就是中車株機公司,他們此前已經研發了長沙機場的中低速磁浮項目。這次項目研發的目標是什麼呢?第一,研製一列時速200公里的中速磁浮列車,第二建設一條長度不小於3公里的中速磁浮試驗線。中車此次研製的中速磁浮項目同樣將首次採用永磁+電磁混合懸浮、懸浮-導向-驅動一體化、非接觸感應供電技術。

據悉永磁電磁混合懸浮系統,可實現連續24小時靜態懸浮,無電磁鐵嚴重發熱問題,與既有低速磁浮系統相比,載客能力提高20%、懸浮能耗減小60%,列車最大加速度不小於1.0m/s²,最小轉彎半徑小於100m,線路最大坡度70‰

當然大家關心的還是上面那個問題,有工程化規劃嗎?有,湖南省規劃了長沙到韶山的磁浮項目,設計時速200到250公里。

時速400公里高速輪軌列車項目

對於這個項目,見聞君也是高度關注,大大地點贊一下。它有幾個特點,第一設計時速400公里,目前全球設計時速最高的也就是350公里了,或者阿爾斯通的AGV號稱是時速360公里。第二,它是可變軌距的,能夠在600毫米到1676毫米的不同軌距的鐵路上運營。厲害了,我的哥。他將在一帶一路跨國聯運中有非常大的市場空間。首個目標市場,應該就是莫斯科至北京高速鐵路。

這個項目由中車長客股份公司牽頭,長客、四方、唐山各研製一列。其中長客、四方的車能夠高寒運用,適應零下50度到零上40度,唐山的適用高溫區域,適應零下25度到零上50度。

這三款車均採用6動2拖8輛編組結構,通過智能牽引技術的研發,該車單位人公里的能耗,將比中國現有的時速350公里高速列車,降低10%左右。噪音控制技術將是該列車比現有350公里高速動車組降低2DB左右。

本項目以提高高速列車跨國互聯互通能力、安全保障能力、綜合效能和綜合舒適性為目標,通過時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運裝備關鍵技術研究和裝備研製,特別是可變結構轉向架的研製,為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提供技術支撐,取得的成果符合指南方向。

軌道交通系統安全保障技術

這三個項目中最高大上的應該就是這個了,因為它是研究保障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當然,它也是最難解釋的一個項目,因為太重要,同時也太技術了,太專業了。為了給大家說清楚,我還是直接說這個項目要達到的目標吧。

第一是實現運營安全預警完備率提升30%;第二是因技術原因導致的軌道交通運營安全事故率降低50%;第三是,具備時速36公里及以上整車碰撞試驗的技術能力。

至於怎麼實現,見聞君也只知道皮毛,包括運營狀態全息化智能感知、快速辨識、風險評估、預警和應急處置,另外還有一大堆複雜惡劣運營環境的主被動安全保障系統,還有一系列的複雜算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