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詩,名曰《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中的「晁卿」,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他是一位日本人,中國名就是詩名中的「晁衡」,日本名「阿倍仲麻呂」,一千多年前,他從日本遠赴中國唐朝學習,一千多年後,中日兩國都為他立紀念碑去紀念他,阿倍仲麻呂到底是何方神聖,可以令中日兩國都為他立紀念碑?
阿倍仲麻呂畫像
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中國名晁衡,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遣唐留學生,生於日本飛鳥時代末期一個官僚家庭,父親阿倍船守在日本朝廷任職,他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尤其喜歡漢文化,非常嚮往當時繁榮富強的中國唐朝。
模仿中國唐朝長安城建造的日本都城平城京
先說說日本的情況,日本孝德天皇在公元645年開始,實行「大化改新」,全面學習中國唐朝,不斷派出遣唐使和留學生,公元710年,日本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日本從「飛鳥時代」進入到歷史上最繁榮富強的「奈良時代」,日本人學習中國的熱情更加高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716年,阿倍仲麻呂以留學生身份隨遣唐使一同入唐。
阿倍仲麻呂隨隨遣唐使一同入唐
同年九月,阿倍仲麻呂順利到達嚮往已久的中國,並在長安城參加科舉考試,憑藉出眾的才學一舉高中進士,作為一位外國人,阿倍仲麻呂在人才濟濟的大唐科舉考試中高中,說明他的才學真的出類拔萃,得唐玄宗李隆基高度稱讚和賞識,並改了中國名「晁衡」。
阿倍仲麻呂的中國好友李白
阿倍仲麻呂與當時的唐朝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深交,特別是李白,學識淵博,性格豪爽的他在大唐的官場和交友上都取得成功,在大唐生活了三十多年之久,期間沒有回過一次日本,他已經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家。
紀錄片中的阿倍仲麻呂
公元752年,由於雙親年邁,阿倍仲麻呂請求回國,唐玄宗極力挽留未果,終依依不捨地隨遣唐使一同回日本,但據說使船在途中遇到暴風雨,阿倍仲麻呂遇難,李白得知後悲傷至極,因此寫下千古名詩《哭晁卿衡》,但阿倍仲麻呂並未遇難,而是歷盡艱辛輾轉返回長安,得知李白為他寫下的詩,也寫下名詩《望鄉》,之後阿倍仲麻呂繼續入朝為官,再度在中國生活了十多年之久,歷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三帝。
阿倍仲麻呂像
公元770年,阿倍仲麻呂在長安病逝,終年72歲,他在大唐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之久,期間沒有回過一次日本,是日本歷史上最傑出的遣唐留學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為中日兩國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傑出貢獻。
中國西安市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為紀念阿倍仲麻呂的傑出貢獻,1978年,中國西安市和日本奈良縣通過協議,在西安和奈良各立一座「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碑上刻著阿倍仲麻呂的生平、他的《望鄉》和李白的《哭晁卿衡》兩首名詩,供後人緬懷,阿倍仲麻呂的故事永遠激勵著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
日本奈良縣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