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何時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寶寶如廁訓練全攻略!

@ 2016-10-20

寶寶學會控制大小便,看似一件小事,但每個孩子的發育進度並不相同,父母如果操之過急,會給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正常成熟帶來不利因素,影響訓練成功。

研究發現,許多在18個月以前便開始接受訓練的寶寶,直到4足歲後才學會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2足歲開始訓練的,到3足歲時幾乎都能自己上廁所了

那麼,父母們如何選擇最佳時機呢?

首先,要確認孩子已處在所謂的「膀胱準備」階段,也就是說,一次排出的尿量比較多,尿後可保持尿布數小時不濕。 另外,以下這些跡象(一般出現在18個月~2歲半的孩子中)也提示孩子已能接受訓練: 已能行走,並樂意坐下(具備坐便器的基礎) 能將自己的褲子拉上和拉下 能模仿父母的動作 顯出對控制大小便的興趣,例如會跟隨父母進入廁所等 對自己在尿布裡大小便有所表示 會將東西放回原處(顯示能教會孩子大小便到應該去的「去處」) 會說「不」,顯現獨立意識。

有下述情況者,訓練不宜開始:

孩子生病;發生遷居等重大生活事件。此外,父母也不要迫於外界壓力而強制孩子接受訓練,如果父母對孩子未能擺脫尿布感到焦慮的話,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孩子,有時還會引起括約肌功能失調以及便秘而妨礙訓練正常進行。如果孩子不配合,必須要等待數月後才作再一次試驗。

訓練應先從大便開始,可配合使用下列技巧:

將適合孩子的便座或便器放在兒童活動地點附近,告訴孩子什麼時候使用它,或當著孩子的面將尿布上的大便抖入便器,以便讓孩子明白它的用途,避免以後如廁時糞便掉入便器,而使孩子產生異樣感覺而不知所措

開始幾天讓孩子不脫褲子坐在上面,當孩子習慣後,再試著抽去尿布,根據觀察到的跡象提醒孩子是否有便意,例如孩子臉部顯出怪相或擺出大便的姿勢等,不要故意將尿濕的尿布讓孩子繼續包著作為對孩子的懲罰,待孩子一日內能數次使用便器時才取消尿布

當孩子對訓練已有準備時,可給孩子穿能自己隨意脫下拉上的褲子,睡前和醒後應即提醒孩子上廁所,睡眠時大小便控制的訓練可以晚一年開始,當然也可以同期進行。

在本世紀初,美國人曾對孩子大小便的控制採取放任不管態度,但後來發現這不利於孩子在集體中生活,所以從二三十年代開始,美國人開始注重了這方面的訓練。

孩子從不會到學會控制大小便正是他們性格與才能充分發揮、獨立意識逐漸覺醒的階段,他們與父母之間容易發生「控制與被控制的鬥爭」,也即父母意願與孩子意願的較量,專家們主張父母應採取「順應孩子的方法」教會他們控制大小便,不要違背孩子的意願,以便讓孩子的心理行為能健康發展

給寶寶如廁訓練應避免哪些錯誤?


錯誤1:冬天訓練

你應該這樣做:選擇夏天給寶寶進行如廁訓練,不要在冬天進行。夏天,清洗的衣物很快就能晾乾,寶寶也可以穿著很少的衣服到處跑和玩耍。但是寶寶的身體發展並不是隨著季節變化來工作。最好的訓練時間是你認為寶寶已經準備好了,同時你自己做好了心理準備,有足夠的耐心和充沛的體能來開展這項訓練。如果進展得不順利,可以推遲或從下個月再重新開始。


錯誤2:太早訓練

大部份寶寶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是在20~30個月的時候。如果寶寶顯示出這些信號,如告訴你該給他換尿布了、對你上廁所很感興趣、有便意時表現得很安靜等,訓練更容易成功。這些信號表示寶寶能感受來自自己身體的信號。


錯誤3:發生意外

就算寶寶已經順利通過如廁訓練了,尿濕褲子還是時有發生的。對寶寶來說,有太多東西要學習掌握的了,比如開始要學習判斷內急要上廁所了,接著要學習在去洗手間和脫下褲子前的自我控制,絕不能拉在褲子上... ...這些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反復學習和練習。最初寶寶不一定總能做好,特別是當他們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分散的時候,或當他們很累的時候,意外總會再次發生。每當出現這種情況,表明訓練又要重新開始進行了。


錯誤4:寶寶應該去廁所

不管是選擇幼兒馬桶坐墊、寶寶便盆或是絨毛墊、有扶手的椅子等,這都取決於你。有些媽媽對坐便器有成見,堅持認為只有洗手間的馬桶才是大小便的地方。用寶寶坐便器會增加很多額外的工作,比如寶寶每次用完都要清洗坐便器。如果寶寶習慣在坐便器上進行如廁訓練的話,那就用吧。


錯誤5:寶寶尿褲子而生氣

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尿在便盆裡,也不要因此而生氣。他這樣做,不是想惹你生氣,也不是因為淘氣。不管你洗了多少尿布,也不要顯露出失望的神情來。利落地整理和清潔乾淨,讓寶寶了解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不要強調這些挫折或把它變成戰場。繼續實施獎勵措施,毫不吝嗇你的讚同與鼓勵,否則僅僅是遞給寶寶糖果的話,只會被寶寶誤解為是一種賄賂和討好的行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