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有云:春捂秋凍。但隨著天氣越來越涼,夏天還露著胖嘟嘟小胳膊小腿的寶寶們還是被裹成了一個個小粽子。
Mommy重點提醒,天氣變冷寶寶容易著涼感冒,但每年10月左右因為穿衣服太多導致生病的孩子比感冒還要多!上!幾!倍。
新聞里不乏幾個月到幾歲的孩子因為穿太多發燒、咳嗽甚至夏天沒事秋天長出痱子的報道。
5個月寶寶患上捂熱症
剛滿5個月寶寶因為麻麻工作忙,一直由婆婆照顧。最近天氣越來越冷,奶奶給孫子穿得更厚實。
如果摸到寶寶手涼,家裡更是連窗戶都不讓打開;睡覺要穿著厚厚的連體衣,戴上帽子。只有孩子身上出了汗,奶奶才確定寶寶不冷。
10月16日中午,奶奶發現孩子滿臉通紅,全身大汗,哭鬧不停。一番安撫後,寶寶漸漸入睡,身上的汗沒有減少跡象。
午覺起來孩子明顯沒精打采,而且出現高燒。奶奶見孩子發燒,又裹上了一層衣服,加了兩層被子,準備捂汗退燒。
但直到晚上,寶寶仍然沒有任何退燒跡象,一家人才趕緊帶孩子去了醫院,出門前奶奶依舊不忘給孫子裹上被子。
醫生診斷後判斷孩子患的是「捂熱綜合徵」,是保暖過度所致,寶寶無法正常散熱而發病。
又一個「你媽(奶)覺得你冷」的故事!尤其當Mommy看到寶寶已經發燒奶奶還加厚裝備捂汗的時候嘴角已經抽搐。
夏天熱成狗的時候孩子相安無事,反而在冷下來的時候被人為「加熱」到生病。
Mommy當年為人師表的時候,也經常發現明明寒風瑟瑟的季節里,小朋友身上常常汗流浹背。
中老年人、虛寒體質的部分麻麻為畏寒怕冷可以適當多穿,但是正常健康的孩子為什麼非要裹得粽子一樣?
「要想小兒安,三分飢和寒」就算沒有捂出毛病,寶寶從小保暖過度長大,還受得了一點風寒嗎?
捂熱致病還會影響發育
「捂熱綜合徵」又叫「嬰兒悶熱綜合徵」,簡單地說,就是高熱引發的缺氧病症。
主要有缺氧、高熱、大汗、脫水、抽搐昏迷的症狀,更嚴重的寶寶還會出現呼吸、循環衰竭。
捂熱病最常發生在寶寶1歲之前,尤其是還沒有滿月的新生兒,寒冷季節是高發期。
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中樞神經調節功能較差、體表汗腺功能不成熟,又沒有能力掙脫厚重衣物保衛,捂熱過久就會發生症狀反應。
Mommy整理詢問中得知,這種病存在病死率。而且並不低。太沉重不想放相關新聞,捂熱絕非出汗這麼簡單。
▲寶寶捂出痱子
◆寶寶穿太多的危害
1.容易著涼
長期多穿的寶寶免疫力得不到鍛鍊,更容易著涼感冒。當然你可以時時刻刻多穿保護,問題洗澡總不能不脫吧?
2.皮膚疾病
痱子不只是夏天發生的疾病,只要捂得夠厚秋冬長出痱子絕不是駭人聽聞的段子。汗多還容易導致皰疹等一系列皮膚問題。
3.脫水
寶寶因為調節功能較弱本身出汗就比成人更多,穿得太多又沒有及時補充水分的話很容易發生脫水。
4.食慾減退
穿得過多寶寶會處於無法自由活動和大便乾燥中,長期如此以往下去孩子會吃飯(喝奶)不香,食慾減退。
5.影響發育
寶寶在探索階段被裹成小粽子還怎麼扭滾爬?不扭滾爬怎麼學會站起來學會走路?運動發育遲緩別再找不到原因。
寶寶正確穿衣技能
那麼問題來了,寶寶到底怎麼穿才不冷不熱最合適呢?
麻麻圈流行的說法是寶寶的衣服參考成人穿法,但在穿的時候再多穿一件。這種說法對嗎?
Mommy首先想問一句,參考成人是參考誰呢?要知道這兩天有成人穿長袖T恤也有穿毛衣大衣的。
孩子也分大小,幾個月的寶寶和幾歲的孩子一樣參考這條穿衣法就會穿得一樣厚薄,明顯不科學。
1歲以下的寶寶新陳代謝旺盛,Mommy建議在家時比麻麻本人少穿一件。以寶寶身上,尤其是小腳和頭部摸著沒有涼感為準。
2歲以上的寶寶可以和麻麻本人穿得差不多,依然是摸著沒有涼感為準。再嘮叨一句,請不要參考奶奶歲數的成人給孩子穿衣,老人家和兒童不是一個體質。
◆穿衣公式
一位兒科醫生麻麻用了3個月時間,記錄女兒穿衣數據,整理出孩子「穿衣公式」一套,很有實用意義。
當天天氣+衣服的溫度,控制在26℃,是孩子最舒服的穿衣狀況,不會著涼感冒,也不會還沒動就一身汗。
每件衣服的溫度↓
厚羽絨服9℃
薄款羽絨服6℃
稍厚彈力絮棉衣5℃
厚羊毛衫4℃
棉背心4℃
抓絨衣服3℃
薄外套3℃
厚棉毛衫2℃
薄棉毛衫是1℃
舉個栗子:溫度26℃時,穿一件T恤剛剛好,如果溫度下降3℃,加一件薄外套完美;下降4℃,加一件厚羊毛衫就行。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號「媽咪部落」(matherbuluo),聽說微信和育兒更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