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粑粑麻麻們在養娃路上,都至少有一次懷疑過孩子是否缺鈣。前段時間在網絡上瘋傳的「寶寶缺鈣的10種表現」,更是基本上把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歸結到了「缺鈣」上。
粒粒看完之後簡直無語,因為裡面的內容兒科醫生已經否定過很多次了。只能心疼一些誤信的家長,盲目給孩子補鈣,操碎心的同時還操錯了心。
1.枕禿
枕禿最常被誤以為是缺鈣的症狀,但實際上枕禿主要跟寶寶在床上反覆轉頭、摩擦枕頭有關。
另外,寶寶出生之後,頭髮的新陳代謝較快,會有一段掉發期,容易發生在後腦勺處,形成一圈「枕禿區」。
2.囟門晚閉
寶寶的前囟門完全閉合一般在18~24個月左右,也有個別會在2歲後才閉合,和缺鈣並沒有直接關係。
而且囟門閉合早了也不是什麼好事。閉合太早,孩子的腦子長起來就會受到壓迫,出現神經症狀。每年都有不少孩子,因為顱縫早閉而做手術。
3.方顱
現在很多寶寶都有偏頭的問題。家長說孩子就喜歡這麼睡,把他弄過就來哭,那就讓他這麼睡吧。
要知道總是保持一種睡姿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睡平頭,頭部後面不能釋放生長,就只能往前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方顱。
所以多種睡姿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亂給孩子缺鈣。
4.一歲的孩子站不穩
如果沒有別的異常,1歲的孩子站不穩,通常是因為肌肉的力量不夠,而不是缺鈣。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骨頭是軟的話,骨頭應該是彎的。孩子站不起來,明明是肌肉力量不夠,為什麼卻被很多人認定為缺鈣呢?因為人們對自己不能解釋的事情,總是容易冠以流行的概念。
5.佝僂病
雖然佝僂病的孩子血鈣濃度確實偏低,但佝僂病的罪魁禍首是缺乏維生素D。缺乏維生素D,影響了孩子對鈣、磷的吸收,各種「骨頭長不好」的症狀自然會出現。
因此,補充鈣片是無法解決佝僂病的症狀的。
6.肋緣輕度外翻
這是佝僂病的症狀之一,所以主要原因還缺乏維生素D。
另外如果寶寶比較瘦,也容易出現肋緣輕度外翻,這是屬於正常現象的。
7.出牙晚,牙齒排列參差不齊
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各有不同,有人4個月就冒牙,也有1歲之後才長的,這主要與遺傳有關。
另外,如果遺傳了媽媽的櫻桃小嘴,口腔空間較小,牙齒沒地方可長,就可能會參差不齊,依然與缺鈣無關。
8.不易入睡、易醒、夜鬧
寶寶不容易入睡的原因有很多,但幾乎都與缺鈣無關:3個月之前,也許是生理或心理引起的腸絞痛;7~8個月,通常是分離焦慮的開始;更大的孩子夜驚,可以通過減少白天的刺激改善。
9.夜間盜汗
嬰兒睡覺時、活動後出大汗是常見生理現象,與缺鈣並沒有多少關係,倒是更有可能跟室內溫度高有關。
寶寶的自主神經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晚上熟睡時容易盜汗和手腳冰冷,這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和缺鈣沒有多少關係,倒是更有可能和室內溫度高有關。
粒粒建議粑粑麻麻可以在寶寶的床上鋪上毛巾或保潔墊,盜汗濕得厲害,就抽掉換一條新的,不需要叫醒寶寶。
10.煩躁、愛哭鬧、坐立不安
如果寶寶出現沒由來的哭鬧,除了心理因素造成的腸絞痛之外,通常是真的生病了,比如說中耳炎、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尿道感染等等。
總之快去看兒科醫師就對了,在家亂補鈣是沒有用的。
最後,粒粒想說,如果你希望孩子骨骼強健、頭好壯壯,那麼「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快樂的運動,多曬曬太陽」,才是大家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