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從寶寶出生開始,其大便的顏色、性狀、氣味、次數等,均隨著喂養條件、身體狀態、是否生病而不斷變化,通過觀察寶寶大便,可以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作為判斷孩子是否生病的依據。那麼,如何正確觀察寶寶大便呢?
首先,先來認識正常的大便。新生兒生後24小時內排出的胎糞,多為墨綠色粘稠狀,沒有臭味,每天約3-5次,若生後24小時不見胎便,應懷疑是否消化道畸形,須及時診治。出生後2-3天,寶寶腸道開始運轉,大便顏色會變淺,為軍綠色。之後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多呈黃色或黃綠色,軟膏樣,味酸不臭,每天2-4次,有的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次數會略多,每天4-5次,甚至大於5次,呈糊狀,只要精神和吃奶情況良好,體重增加正常,沒有腹痛、脹氣等情形,亦屬於正常,父母無須擔憂;而奶粉喂養的寶寶大便多呈淡黃色,均勻較硬,有臭味,每天1-2次,也可能3-4次一天,只要寶寶精神狀態好,體重增加正常,不必過慮。
另外,寶寶如有拉綠色稀糊狀便,每天5-8次左右,或者略呈蛋花湯樣,含有未消化奶塊,或者呈泡沫狀,這種大便往往無粘液,是天氣變化、或者人工喂養食物結構不科學,或吃了難以消化的食物後消化不良所致,可先予益生菌調理腸道,調整飲食結構,如2-3天大便仍不正常,及時就醫進一步診治。
然後,我們來了解寶寶大便的異常情況,遇到以下任何一種,均須重視診治。
黑色或紅色大便:寶寶大便偏黑、帶有血絲,可能是媽媽乳 頭破潰,寶寶吞咽了破潰處的血。經常排黑便,要考慮消化道潰瘍。大便結束時帶少量新鮮血液,可能存在肛裂。如果寶寶陣發性哭鬧數小時後排紅色果醬樣大便,需警惕腸套疊。如果排粘液或膿血便,可能腸道細菌感染,應及時就醫。
蛋花湯樣、水樣便:常見於秋冬季節,多為病毒感染,且大便次數較多,每次量多,容易造成寶寶脫水,可通過觀察寶寶眼窩、前囟是否凹陷,皮膚是否乾燥、冰涼,尿量是否減少,皮膚彈性是否減弱,精神狀態是否不好等脫水徵象,若懷疑脫水,需及時至醫院就診。
灰白色或陶土樣大便:寶寶生後大便顏色漸漸變淺,甚至呈灰白色或陶土樣,伴皮膚黃疸等,提示膽道阻塞,需及時到醫院診治。
總的來說,嬰兒的大便顏色若是紅色、純黑色、白色,家長需引起重視,及時至醫院就診;其他顏色都是有可能的,特別是家長反映比較多的綠色便,可以先觀察,暫不作特殊處理。大便質地方面,若是稀水樣便,需引起重視,注意有無脫水徵象,若懷疑脫水,需及時至醫院就診。至於大便次數較多,只要為糊狀便,可以先觀察,同時做好臀部護理,預防紅臀,最多家長擔心的話可以給寶寶服用益生菌製劑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