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國產運-20型運輸機正式交付中國空軍,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大型運輸機的歷史,國人期盼已久的事情了!運20的任務為保障我軍的戰略能力,以求快速投送力量,不是短距,而是遠程,擔任著戰略空運的主角。不僅是運送人員與物資,更要擔當起空投空降的主力。
這款飛機更引得外界高度關注,俄羅斯更是特別關注,這不僅是讓俄方推銷伊爾476的計劃受折,更讓俄方意識到中國技術力量的進度。論到製造大型運輸機,全球也沒幾家企業,有關技術更可以說是不傳之秘密,然而中國卻突破了一切技術阻礙。有些人可以以為,大型運輸機只是個頭大一點,技術上沒什麼難度,其實正好相反,飛機越大難度越高。
關於運20的設計,至今依然有人有意見,其中一部分的意見:運20的設計不適合於充當各種大型特種機,特別空中預警機的平台,反而認為C919才是理想的空中預警機平台,至於理由竟然是客機更為合適,具體一點就是:運20採用上單翼設計,造成發動機距離機艙較近,讓機上人們的舒適感較差。相比之下,C919的設計採用了下單翼結構,發動機距離機艙更遠,會有更好舒適感,這完全屬於一種憑空想像,完全沒有意味到,軍用機從沒有把舒適感列為主要要求。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大家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型噴氣式軍用運輸機,比如:伊爾76或C17的機翼及發動機位置的設計,與運-20一樣,也就是說這一種常規設計。上單翼、下掛發動機吊艙的設計,會讓對發動機的檢修工作相當的麻煩,也讓機內噪音比較大,以上確實是缺點,可是與它的優點相比,這根本不算什麼缺陷了。
對軍用運輸機來說採用上單翼設計是必然的選擇,這樣發動機與地面的距離最大,即便遇上很糟糕的跑道起降,也不用太擔心發動機因吸入異物而被打壞,這是在野戰機場起降的基本條件。畢竟野戰機場的條件很差,許多為土石構築的簡易跑道,在起降的過程中,很容易被吸入土石,對於發動機來說這是最為危險的事情。軍事裝備的設計原則就是要適應最殘酷戰鬥和最惡劣環境,要求最為荷刻,相比之下,客機根本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只會選擇最好的機降條件,以求最大的安全性。
軍用運輸機採用下單翼結構的另一大原因:空投空隆的要求,如果不採用上單翼設計,而是客機那樣的下單翼,那麼人員和物資一旦離開貨艙,那麼很可能捲入危險的發動機尾流之中,也許:傘兵不是撞在機翼上,就是可能被渦流吹翻,後果就是險及生命。客機根本不會在空投空降人員或貨物的問題,根本不會需要考慮這一點。自然客機也就沒辦法,去客串軍用運輸機,既便可以改為軍用,也絕非換個編號那麼簡單,它們要成功軍用的前提就是必須達到軍用的標準,這是前提。
綜上所述,運20的上單翼結構不僅不是缺點,反而是優勢成在。所謂C919比運20更好的說法,完全是憑空想像,也沒有考慮到,C919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80噸級,與運20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如果不理解這一點,把兩者的性能參數表拿出來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當然了,這也增加了製造上難度,這也是俄方相當吃驚的東西。俄羅斯也許在出售裝備方面相當大方,沒有西方那麼多的限制,價錢也要便宜一點,可是它只樂於出售成品,對於技術轉讓一樣限制很多,往往許多東西根本不教,既教的也就是一些表面上的東西,如何造可以說一說,可是設計的原理卻是一句不會說。類似於上單翼結構這樣的獨特設計等,俄方都沒有告訴過別人,屬於絕對不教的內容。俄方更明白其製造的難度,對於大型運輸機而言,設計不算難,真正的問題是超大型的部件製造與組裝,上單翼結構更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這方面的東西,俄羅斯更不會教給任何人,比設計原理更保密的東西。現實為,中方不僅能弄明白已,而且順利地製造出來了,對此俄方怎麼能不關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