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要奮鬥?

@ 2016-10-14

有人說:我一不去偷,二沒去搶,在一家私企上班,工資3000多,在這邊工作了四到五年,每天工作比較閒,還有就是比較自由,我這個人喜歡自由,不喜歡受人約束,但自己本職要做好。

可以說目前生活狀態像提前養老。可是很多人勸我應該去外面闖一闖,別浪費大好青春在這。可是有點我不明白,外面去闖,不是將來能過上目前這種養老的生活嗎?既然現在能過,為什麼不能提前享受呢?

去年這個時候,我經歷了微軟收購諾基亞後的第一波裁員。

在宣布裁員的第一天,因為我的上司不在中國,我和隔壁部門的老大一起吃了中飯。她邊吃邊說:

我有一些老同學在美國飛利浦工作。那時候能進飛利浦真是精英,進去了以後感覺就是這輩子都不愁了,工資高福利好,穩定。工作也很輕鬆,效益好,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就行了,老闆也對你很寬鬆,不會像小公司那樣苛刻。

可誰知道有一天飛利浦就不行了呢?

裁員來了,很多都是高級工程師高級設計師,一把年紀了在自己的那個崗位上工作了十幾二十年,被裁的時候的專業技能就只能做手頭那點活兒了(註:很多大公司崗位分得比較細),出去了根本幹不了外面的活。

年輕的時候到了一個地方,呆著不走,又不做別的事情,久而久之就被打磨成了特定機器上的一個零件,你只能在這個機器上運轉良好,某一天這個機器不行了,你再想去別的機器上就難了。

那些在諾基亞工作的塞班大神們,當年都是各大著名高校最頂尖的精英。

隨著塞班的沒落,很多人並沒有補充其它技能,導致被裁員後找不到工作。當然,他們進了當年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以後可以說「我領著比同齡人高的工資,乾著比同齡人輕鬆的活,沒偷沒搶,為什麼要奮鬥呢?」

你可以不「奮鬥」,只要你能承受不奮鬥帶來的代價,或者有著不碰到風浪的運氣。

上週看了央視的「人物」的舞蹈演員陳愛蓮的一期。陳愛蓮在文革期間農場工作之餘依然每天都練功,而其它演員早已放棄。最終文革結束後,她得到了第一場大型歌舞劇《文成公主》的角色。

「奮鬥」不代表你一定要去大城市,或者你一定要創業,又或者你一定要離開體制內。

對於我個人而言,「奮鬥」的底線是磨好自己的劍,不要讓它在穩定中生鏽,導致在不穩定的時候無法使用。它的上線是讓你的劍變得光亮鋒利,讓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更好的劈開路上的荊棘。

相對的穩定(呆在一個看上去穩定的地方)會隨著環境變化變得極為不穩定,而磨好劍帶來的絕對的穩定,則會伴隨你終生。

即使在別人左右搖擺你的時候,依然可以保持雞頭穩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