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新歌聲》總決賽收視結果出爐,收視率為3.956%,位列第一。
別高興太早,因為這個數據和去年的6.8%相比,暴跌了七成。雖然去年的那檔節目叫《中國好聲音》,但由於都是一個製作團隊出品的,節目內容大致相同,只是換了個名字罷了,所以我們可以放在一起比較。
再來看看2014年、2013年、2012年的收視率。分別為5.613%、5.174%、5.652%。
很明顯,《中國新歌聲》總決賽的收視率創下了五年以來歷史新低。不僅是收視數據體現了這個節目已現疲態之勢,而且網上的討論熱度也大不如從前了。
對於爆冷奪冠的邊疆男孩蔣敦豪,很多觀眾表示此前根本就不認識他,以後也不會多加關注。這下尷尬了,新冠軍沒有絲毫的存在感。
的確,今年的「新歌手」投票計數的問題早已奪了選手本身的風頭:說好的81位評審,突然變成了92票。此外,還有很多暴露出來的故障、瑕疵,賽制選拔的公平性等等,讓人不對這場總決賽感到失望都難。
網友的評論幾乎一片倒地看衰「新歌聲」:明年別再辦了!
為何如此不得人心呢?這和長期以來積累的毛病是分不開的。接下來,一起看看這檔節目的槽點所在。
詬病一:劇本痕跡重
作為一檔選秀節目,觀眾希望看到的是真實、公平的比賽,而不是帶有劇本的真人秀。早期的「好聲音」幾乎成了「中國好故事」。
選手表演完就開始煽情地講自己心酸奮鬥史,其中有很多是刻意渲染出悲情,色彩的。為了營造一種驚喜感,就算私底下和學員認識,導師也會在台上裝作第一次見。
詬病二:後期修音質疑
每次在電視上聽到選手在唱歌都好像在聽CD一樣,live音準逆天呀。現場真的有那麼好聽麼?為何電視播出版和觀眾錄製版差距那麼大?這便是「好聲音」後期修音質疑的由來。
比起完美的演出,大家更願意看到的是不帶有欺騙性的真誠付出,不是嗎?
詬病三:學員實力下降
第一季的選手讓人印象深刻,風格迥異,各有亮點。到了後面幾季,真正有實力的選手越來越少。
以尋找民間「好聲音」為宗旨的節目儘是在炒「回鍋肉」,早已與辦賽初衷背道而馳。無法挖掘出民間優質選手參賽,節目可看性自然要大打折扣了。
詬病四:造星能力差
和湖南台的「超女快男」相比,浙江衛視的造星能力不是一般地差。節目辦了好幾年,真正有些名氣的選手屈指可數。
要說大紅大紫的,幾乎就找不出來。不少優勝選手早已被人淡忘,甚至有冠軍在街頭賣唱的報道出來。
一檔現象級的選秀節目捧紅不了人,價值何在?
詬病五:屢陷黑幕傳聞
這幾屆「好聲音」(包括「新歌聲」在內)多次傳出黑幕醜聞。從劉歡當了第一季導師後就再也不來當導師這件事可以看出黑幕絕不是傳聞那麼簡單。
誰能晉級,誰能勝出已經不單是靠實力說話了,還與背後諸多利益掛鉤:是否簽約,能不能服從公司商業安排。「新歌聲」不再純粹。
如此多的詬病包圍下,節目收視創歷史新低也不足為奇。可以說,捧紅節目的是觀眾,拋棄節目的也是觀眾。明年繼續辦下去還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