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在微博上說:「為什麼我們要被教育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姑娘,而不是一個被自己喜歡的人?」
因了這句話,我對老徐的愛,又加了幾分。是啊,我們幹嘛去討好身邊的人,而不去主動地愛自己?學會愛自己,做一個被自己喜歡的女子,想想都開心。
老徐一邊談著戀愛,一邊任性地做著自己。她不恨嫁,但未雨綢繆地冷凍了卵子:萬一以後想要孩子,這樣就有了選擇的機會,不給自己留下遺憾。她給自己放假,並無限期延長假期,記者想要採訪她,卻摸不著她的影兒。她迷上了手工,沒日沒夜地做了很多包包和首飾,或自己戴或送好友或做義賣,玩得不亦樂乎。她帶上閨蜜滿世界瘋跑,鏡頭里的她時而很二時而邋遢時而優雅,但無一例外地嘴角上揚,眼角眉梢裡都帶著「世界真美好」的笑意。
她愛黃立行,她也愛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成為自己喜歡的人,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
要是所有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麼樣啊。
小時候,媽媽經常說:「你這樣老師會不喜歡你的哦」,「叫阿姨,沒有禮貌別人就不會喜歡你」。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努力取得好成績,讓家長高興老師歡喜;我們學著乖巧,讓親戚表揚鄰居誇獎。
電影《誰的青春不迷茫》裡,林天嬌一直是媽媽的乖乖女,從小到大的「理想」就是媽媽的目標:考上清華金融系。愛上學渣高翔以後,她漸漸意識到,在自己一帆風順的學業旅途中,她自己其實並不快樂。她像一個被牽著線的木偶,沒有自己的方向。最終,她遵從自己的內心,成為了自己喜歡的那個女孩:學天文,走自己想走的路。
電影結束的時候,已經工作了幾年的林天嬌,那份對未來的篤定和對自己狀態的滿意,是她所有鏡頭里最美的部分。
辛棄疾有詞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一個自我欣賞的人,感覺連青山都可以與他惺惺相惜互相愛憐,這境界,也實在是無可多得。
現實中,也不乏這種人。
暑假回國,見到了久已不見的初中同學小荷。素麵朝天,棉裙布鞋。喜歡古詩古琴的她,一有時間,就去參加西周私塾的詩詞班,常常一個月裡,不露於市井。填詞、推敲,研習茶道,品評琴瑟之音,過著「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生活。
她眼波流動心思單純,一顰一笑,仍如初中時一樣純淨。她的世界,簡簡單單,完全沒有塵世紛擾的感覺。我們一起逛商場,即使周圍都是妝容精緻的女生,她清水芙蓉般的臉蛋兒,清湯掛麵似的直發,毫無壓力地從一群人中脫穎而出。
一個平和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別人的善意;一個懂得欣賞自己的人,眼裡都是美好。我們談著職場的黑暗,她淺笑吟吟,說她的工作雖然繁複,卻也並不無趣。
我們完全猜不到,她的職業竟然是會計。一個整天和數字打交道的人,卻能在業餘時間全身心沉浸在詩詞歌賦裡,想想都佩服。但她說:這有何難。
生活本就是多元的,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內心才豐盈充實。
事實上,只有你對自己滿意,渾身散發著積極的正能量,別人才會被你的氣場吸引。
我有個學生韓,身材高挑,相貌姣好,且彈得一手好鋼琴。班上有好幾個男生,都偷偷地喜歡她。可是初三的時候,她開始長青春痘。
一個原本意氣風發的女孩,走路都要甩一甩頭髮,自從長了痘痘以後,上課都不願意抬頭。老師提問的時候,她也下意識地用手遮著臉,生怕同學們的目光落到她的臉上。
其實,大家並不怎麼在意,因為這個年齡,長痘痘本屬正常。加上她自帶的光環效應,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她卻越來越討厭自己那張臉,越來越不自信。後來學校舉辦紅歌大賽,我讓她當主持人,她死活不幹:「老師,求你別讓我上了。你看我這個樣子,哪能見人啊。」即使我們告訴她,那幾個痘痘真的無傷大雅,她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她自己也覺得可惜,但卻拒絕得毅然決然。
越是在意,就越是想去拾掇。後來,別人的青春痘都消了,她臉上的痘痘卻還固執地不肯離去。她變得越來越沉默,不參加任何活動,總是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同學們也漸漸跟她疏遠了。
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別人怎會喜歡你?
人有一種本能:遠離消極負面的東西。若你對自己一萬個不滿意,全身上下都透著萎靡,別人自然也就會繞道而行了。
養老院裡的老人,越是喋喋不休抱怨的,身邊越是沒有來探望的人。那些熱情開朗對生活充滿興趣的,總會有人願意跟他來往。
所以,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子吧。
你可以像徐靜蕾一樣,獨立而強大;可以像小荷一樣,溫暖而樸實。你可以做一個智慧的女子,收斂鋒芒,虛懷若谷;也可以做一個淡然的女子,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總之,只要是你自己喜歡的樣子,都好。清淡如水亦或明媚如花,小鳥依人亦或浪跡天涯,全憑你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