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萬能的!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我們能夠回歸寧靜、光明、智慧的本心;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讓所有的眾生能夠究竟解脫,能夠離苦得樂。
學佛不是為了給別人看,讀經也不是高深莫測的文字遊戲,能講幾段佛經更不是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學宏才。人們不能為了學佛而學佛,為了誦經而誦經。佛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
如果說學佛有什麼密訣,學佛的密訣就是實踐。
佛為人們指出一條解脫人生煩惱的道路。只要我們遵照佛陀慈悲為本的教誨去做,自然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解救人們脫離苦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與生俱來的那顆智慧的本心。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學佛的真正動機應該是:讓一切如母眾生覺醒,遠離輪迴之苦,獲得佛陀的果位。
理由之一:眾生如母。
佛教偉大的成就者——龍樹菩薩說過:首先,要相信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母親。在尚無初始的漫長輪迴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無數的生與死,地球上每一寸土地皆是我們曾經出生之地,每一次生死都要依賴父母。若是將塵土做成一粒粒松子大小的泥丸,每一粒代表一位前世的母親,那麼,就算把整個地球的土都用完,也抵不過前世母親的數量。
其次,要相信每位眾生在做我們母親的時候,施予我們的恩德定然與我們現世的母親一樣。母親,不論曾經抑或現在,皆慈悲有加,對我們體貼愛護,照顧周全,悉心培育,付出艱辛無數……無始以來,無論是人、動物,或是小小昆蟲,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位父母的恩德皆是如此這般。然而現在,這些恩重如山的如母眾生,因為業力、煩惱和愚癡的緣故,都在痛苦的境地中掙扎,找不到解脫之道。
雖然每位眾生都在追求著快樂,都不想被一絲一毫的痛苦所侵襲,但追求快樂的願景卻與所作所為完全顛倒,本想離苦得樂、修成正果,卻漸行漸遠、事與願違。為什麼會這樣?這是因為,第一,沒有智慧:眾生迷惑,無法辨別何種行為會造成痛苦,何種行為會帶來快樂;第二,沒有福報:雖然佛法能夠引導眾生從痛苦中解脫,但多數人尚沒有機會接觸佛法,或是稍有接觸卻生不出信念,這都是沒有福報的體現。
理由之二:眾生可度。
事實上,如母眾生在輪迴中受苦實屬冤枉。因為眾生與佛、菩薩在本質上並無兩樣。若是用睡眠來作比喻,佛是覺醒之態,已完全清醒,精神飽滿,毫無睡意;菩薩是方才甦醒,剛睜開眼,伸著懶腰,睡意尚存,正用涼水洗面;而眾生則還在沉睡之中,陷入噩夢,在夢中遭受著輪迴的各種苦痛:有時要做畜生,有時要下地獄,被魔鬼追趕,承受生老病死……
無始以來,眾生便是如此,一直在沉睡中渾噩度過。現在有機會接觸到佛法,便有了醒來的契機。然而,是想清醒過來還是繼續沉睡,都要靠我們自己。
所以我們要盡快清醒,擺脫輪迴噩夢,恢復真正自我,成為自己的主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推己及人。因為眾生做我們母親之時,對我們恩重如山,縱然我們現世已將此忘得一干二淨,但這終究是曾經存在的事實。她們正在噩夢中煎熬,企盼有人將其救度。我們若是接觸了佛法,便能具備幫助她們的能力,成為她們所企盼之人。此時,我們便要把如母眾生統統喚醒,再也不讓她們在噩夢中繼續備受折磨,遭受無窮盡的痛苦。只要她們醒過來,一切痛苦便會消失。
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包括平時所做、所說、所想,一切的目的就是在於如何才能夠在減輕痛苦的同時增長快樂。信仰佛教和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減輕痛苦,增長快樂。從更深的角度來說,則是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
信仰佛教真地能減輕痛苦,真能讓人增長快樂,因為佛教具有非常理性的,非常科學的,非常實際的,非常正確的減輕痛苦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起任何一種方法都要更為徹底,更為正確,更為究竟!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證得無上菩提果位的四十九天之後,初次講法時只有喬陳如等五個比丘聽法。當時佛陀講了非常簡單又非常深刻的一個法,那就是四諦法。《般若心經》裡有句話:「無苦集滅道」,佛陀第一次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 四諦法。「眾比丘,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趣入道」。由此開始,直到圓寂為止,總共宣講了四十六年,轉了三次法輪。無論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還是第三轉法輪;無論是小乘的聲聞教法,還是大乘顯宗的教法、密宗的教法,都離不開第一次轉法輪所講的「苦、集、滅、道」這四諦。
釋迦牟尼佛講了兩個法: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通過世間法的修習,可以讓你暫時或者現前得到人天之快樂;而通過出世間法的修行,可以讓你徹底脫離輪迴之苦,到達永久安樂及安樂因的菩提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