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之風,隋朝盛世,明朝骨氣,歷史上很多王朝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有一個朝代,一提起它,一種天生孱弱感油然而生。這個王朝經濟富庶,文化藝術達到鼎盛,創造的文化典籍令世界矚目,「瘦金體」書畫藝術至今無人超越。這個朝代就是宋朝。
宋朝給人的感覺的華麗而奢靡,精緻而脆弱,雖然它的經濟能力在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然而它的軍事實力,卻比不上一個異族的契丹。北宋是最早出現紙幣的朝代,也是文化藝術的頂峰時代,但它不屬於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僅僅是因為它的軍事太過弱小。
其實就兩宋的經濟水平而言,趙匡胤建宋以來,兩宋的GDP達到四百五十美元,歐洲當時才四百二十二美元,更不要說宋末高達六百美元的盛況了,歐洲簡直是望塵莫及。宋朝疆域並不是最大,然而對疆域的管理卻是當時世界之最,此外宋朝還有先進的農田水利技術。
很少有人知道,宋朝也是人口大國,盛唐時期人口五千萬左右,超過十萬以上的人口大城十七座,宋朝人口高達一個億,超過十萬以上人口達大城高達五十二座。
宋朝商業廣告已出現
宋朝的高明之處在於,同樣的面積,同樣的疆域,宋朝的利用率就是高,可見當時生產技術的先進,比如唐朝耕地面積六百二十萬頃,宋朝耕地面積五百二十多萬頃,實際上唐朝畝的計算方法跟宋朝不同,換算成今天的畝數,唐朝比宋朝還要少二十多萬頃。唐朝從貞觀到天寶,經歷一百年增加二百多萬頃,宋朝做到這個水平只用了四十多年。
宋朝酒肆
宋朝的科技水平也是領先世界的,四大發明有大多都出自宋朝,文化藝術的輝煌也是世界無法比擬的。文化井噴式的爆發,導致詩詞這種比較難的藝術,在民間廣為流行,人人傳閱,可以說兩宋時期無文盲,今天的世界各國也沒幾個能達到兩宋時期那樣的水準。
如此強盛的宋朝,為何在軍事上屢戰屢敗呢?
北宋在軍事上的積貧積弱,不僅僅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也因為宋太宗趙匡義的一句話導致的。
宋太宗篡位成功後,一心想做出點成績,他首先滅了分裂勢力,又開始籌劃收復燕雲十六州。
但是遼國契丹人太為強盛,宋太宗御駕親征也無濟於事,照樣被契丹打得潰不成軍,宋太宗差點就義了,差點被遼國的士兵生擒。戰爭的失利並沒有阻撓宋太宗的雄心,收復失地的想法始終不曾動搖,他再一次親率大軍跟契丹作戰,這一戰大宋將領楊業也在其中,戰役打得十分激烈,宋軍失利,楊業被生擒,他是有骨氣的將領寧死不降,最終在遼國餓死。
宋太宗失望了,他雖然有野心,但沒有強大的承受能力,也沒有軍人的堅毅,百折不撓,兩次戰爭的失利讓他懷疑自己的能力,他覺得統一中國是不可能辦到的,他的沮喪情緒影響了大臣,他對他的後人說:「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有強敵不是壞事,強敵是內部統一的保障,沒有強敵內部必然成憂患,所以要把精力放在內患上,一定要記住啊!」
在大宋,這項基本國策叫「守外虛內」,這項國策被書寫在宋朝統治者的心裡,給宋朝造成了很多隱患。
第一,北宋存在很多多餘的兵力。宋朝打仗不在行,徵兵很積極,但理由不是對抗強敵而是維護內部穩定,宋太宗時期宋朝有30多萬兵力,到了宋仁宗時期,宋朝130多萬,增長了將近100多萬兵力。兵多,需要銀子來養,銀子沒有怎麼辦?稅收,從百姓身上扒皮。當時民間說大宋每年稅收十之八九給了軍隊,但軍隊依然貪得無厭,這說明北宋軍費開支非常龐大,而且軍隊十分奢侈,比當皇帝都浪費。
第二,宋代將軍地位低下。領軍打仗將軍為軍隊的根本,領導是軍隊的核心力量,宋朝將領太弱,導致整個軍隊戰鬥力不強,宋朝統治者為了不起內亂,故意不用有才能、武功高的人來領兵,竭力打壓武官,提拔文官。但是文官哪裡會領兵?這樣的軍隊一旦面對強敵入侵,勢必脆弱如孤海風帆。
有一點必須承認,統治者把統治重點放在內部,也確實能維護國家的統一,大宋三百多年,內亂幾乎沒有,就算有農民起義也很快被招安,所以宋朝不用像隋朝一樣,載到自己人手裡,也不會像唐朝一樣,像一塊披薩一樣一塊塊被藩鎮分走,最後成了一盤散沙。宋朝從建國到滅國,一直是統一的內部。南宋建國後,也選擇內守政策。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所以他最清楚一旦學武的人掌握兵力,必然生出不必要的野心,但是由於他出色的個人能力,所以能蕩平割據勢力統一大宋。而趙光義則不同,他不擅長打仗,重文而輕武,所以僅僅兩次戰爭失敗,他就做出內守政策,正是他的錯誤決策,最終為兩宋的滅亡,埋下深深的隱患。
其實,宋朝的軍事實力並不弱,蒙古征服遼國用了一年,征服俄羅斯五年,征服波斯王朝用了八年,征服西夏用了十年,征服金用了二十二年,而征服最柔弱的南宋,用了四十五年。
宋朝的軍事實力和將領的潛能都是很強的,當時的漢人也非常有骨氣,因為國策的錯誤,葬送了一個原本可以很強盛的國家,實在可惜,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