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的武器研發思路就是夠遠、夠大、勉強,以夠強為例,前蘇聯研製的「沙皇」氫彈最初設定的爆炸威力為1億噸TNT當量,但是由於蘇聯當局擔心過於強大的爆炸威力將造成意想不到的破壞,因此最終決定將裝藥減半,減為5000萬噸。1961年,蘇聯在北極地區的新地島試爆了「沙皇」氫彈,爆炸瞬間產生了5000米高的火球,方圓200公里都遭到了嚴重影響,衝擊波範圍高達1000公里。
軍事專家谷火平指出,「沙皇」氫彈只是當時前蘇聯追求核武器的一個縮影,在全盛時期,蘇聯核武庫共擁有27000多枚核彈頭,其中11000枚安裝在能威脅美國本土的戰略飛彈和轟炸機上,其餘16000枚為戰術核武器,主要作戰目標是北約在歐洲的成員國以及中國等國。至於核載具的種類則是五花八門,包括洲際飛彈、巡航飛彈、核魚雷、核地雷、核炮彈、核炸彈等等。在中蘇交惡的那些年代裡,這些核武器都是壓在中國頭上一塊「重石」。
當然,當時的美國也不是什麼「善茬」,研發武器的「變態」程度一點也不比蘇聯差,但是問題是蘇聯的窮兵黷武最終成了壓垮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蘇聯解體後的核武器真的成為威脅世界安全的「定時炸彈」。
軍事專家谷火平指出,蘇聯解體後,因為分家的問題,所以除了俄羅斯之外,有部分核武器落於其他加盟共和國手中,這些國家包括哈薩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其中烏克蘭從原蘇聯的戰略武庫中共繼承了130枚SS-19和46枚SS-24型飛彈,其境內共有約170個核彈發射井,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儲備國。
資料圖:SS-19洲際飛彈
不過,烏克蘭、哈薩克、白俄羅斯根本沒有能力擁有和維護核武器,所以在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幫助下主動「交」出了核武器,成為無核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