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該跟寶寶分房睡了?這是很多媽媽都糾結的問題,一方面很多文章都寫到和孩子一起睡有諸多的害處,如果寶寶大了還不跟寶寶分房睡那麼寶寶將來會缺乏獨立的性格。
獨立,似乎是一個很好的品格,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將來是一個獨立的人,所以對於分房這件事,媽媽很看重。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孩子最晚分房睡的時間不能超過5歲」,文章羅列了很多要儘早分房的理由,其中就包括我們經常聽到的「不利於培養寶寶獨立的性格」,當然了還有一些醫學上面的隱患等。
一篇長文分析得很詳盡,但我始終覺得哪個地方是不對的,依我想來,分房睡這個問題大致應該不屬於一個醫學問題,而應該屬於心理範疇的,屬於教育範疇的,凡是屬於教育範疇的內容一定是不應該一刀切的。
●●●
分享一個網友媽媽的故事,這是我在一個群裡面聽到的,這位媽媽的寶寶5歲了,是個小男孩,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成長很上心,從寶寶出生就開始惡補了很多的育兒知識,只要在網上看到有關養娃的文章她都收藏下來。
從孩子3歲開始她就開始嘗試讓孩子分房睡,因為她看過不止一篇文章講不及時給孩子分房睡,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但是每次都是由於自己的心軟沒有成功。
孩子轉眼快5歲,她和自己的先生商量一定要成功給孩子分房成功,這回一定要「狠下心」,無論如何心不能軟。
她有意無意的都會對孩子說「寶寶已經是大男孩了,需要一個人睡了」之類的試探性的話,並觀察著孩子的反應,孩子總是會很高興的答應,她覺得時機成熟了。
她特意選了一個寶寶心情很好的一天,早上開始就給寶寶打好了「預防針」說今晚上要分房睡了,晚上她將孩子放在了另一個房間,便準備和先生睡覺了,哪知剛睡下房門就「咚咚咚」響了。
寶寶先是故意問明天幾點去幼兒園,被告知後,一會兒又過來敲門問明天的早飯吃什麼,雖然她知道孩子想進來一起睡,但她提醒自己要忍並佯裝生氣的說「寶寶說了今晚自己睡的,媽媽不喜歡不講信用的孩子」。
於是,房門再沒想過,第二天她開門的時候卻被眼前的一幕驚住了,孩子拿了條小被子就蜷在房門邊,聽見開門聲孩子立馬醒了,略帶有哭腔說「媽媽我怕你晚上偷偷走了,所以我在這守著你們」。
這位媽媽當時就淚崩了,一把抱住寶寶,連聲說對不起,這一刻,她感覺沒有什麼比和孩子在一起更加的重要。
●●●
孔子曾經講過「因材施教」,每個寶寶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有不同的氣質,雖然從所謂科學的角度來講必定會給出一個相對明確的分房指導時間,但這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
中國的家長喜歡「快」,任何事情都想領先一步,如果稍稍落後一點她們就會焦慮。
出牙晚一點,媽媽不放心;學走路慢一點,媽媽焦慮;學說話晚一點,媽媽擔憂。在成長的道路上,媽媽不願意多等等自己的孩子,你的焦慮會無形的給孩子帶來壓力,伴隨著無形壓力長大的孩子,我難以想像他們如何才能快樂。
獨立性格和分房睡沒有多大的必然性,因為培養寶寶獨立的方法還有很多,沒必要在分房睡上面較真。其實,隨著孩子心理的發育,渴望獨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你擋不住。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獨立一些,在3歲時候就可以完成獨自入睡,這當然是好的,有些孩子可能要等到8歲才能完成獨自入睡,又何妨呢?
相比於獨立性,安全感和依戀感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有了足夠的安全感,他就會獨立,他知道無論自己在哪,都有爸爸媽媽的支持,有家的溫暖,他就敢於獨立去嘗試。
分房睡這件事遲早都會來的,孩子的成長軌跡總是不斷的遠離父母,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這是發展規律,只是你家的孩子來得稍微晚一點,你無須強迫什麼,只要順其自然的引導,一切終歸是會到達的。
會長爸比說
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很多問題小孩的出現歸根結底都是安全感上面出了問題,只有基於安全感下的獨立才是真正的獨立,才擁有更強大的內心。要不要分房睡?當然是要的。但是要在自然的引導下逐步完成,這需要一個過程,有的孩子可能很順利,有的孩子可能不順利,當不順利的時候,你問問自己你願意付出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