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雙目失明,只因父母一個不經意的生活習慣!

@ 2016-10-08

一位家住陝西的劉女士,因為自己1歲多的孩子突然雙目失明,悲痛萬分。然而,更讓全家人傷心不已的是孩子的病因。

醫生給孩子的診斷是黃斑病變性失明,源自接受了強光反覆照射,傷害到了孩子眼睛視網膜的黃斑區域,導致該部位出現無法修復的黑洞。

可是灼傷孩子的強光究竟從哪裡來的呢?其實強光就是源自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小細節。

孩子在母親身體里的時候漆黑一片,對光線特別的敏感。當孩子出生後,視覺系統還在發育成熟的過程中。大約6個月時,孩子的雙眼才能夠對準焦點,視力達到約約0.1左右;1歲時視力大約有0.2,視野寬度才慢慢接近成人。

眼睛將為寶寶提供外界80%的信息,視覺潛在能力發掘得越早,越有利於寶寶智力的發展。

我們成人獲得信息也是主要依靠眼睛,但平時走到路上,遇到電焊之類的強光刺激,都會選擇避開。

可是,嬰幼兒時期,孩子視力是模糊而且對光亮很親近的,不僅喜歡看窗外,還喜歡看電燈。但是他們眼睛受到強光刺激,缺乏對自己眼睛的躲閃保護措施。

劉女士孩子失明的原因,正是因為每天在家給孩子洗澡時都是用浴霸,孩子反覆接受這種長時間強光下刺激,導致最後雙目失明。

平時給孩子洗澡取暖的方法,可以提前使用浴霸提高室溫,洗澡時關閉,避免強光傷眼;也可以給孩子在房間內用浴盆洗澡,用空調升溫保暖。

嬰幼兒身體正屬於發育成長階段,器官還很脆弱。適度的光刺激有利於身心發育,但是也要注意過猶不及。

老人有傳統說「月子裡的孩子怕見光」,經常把房間弄得過於昏暗,其實孩子才不喜歡過暗淡無光的日子呢!

孩子的眼睛適宜受到適宜的光和色的刺激,多看五顏六色的東西,以提高視覺的靈敏度。

將房間屋頂燈進行處理,用功率較低的光源,或將燈罩換成米黃等柔和顏色;白天適宜帶孩子在自然環境中活動,接受自然光線刺激;讓孩子感覺到白天亮、晚上暗,開燈亮、關燈暗,還有利於建立條件反射。

但是也要注意光線的強度。不能為了訓練寶寶,讓房間搞得過於光亮,或用強光燈;光線控制在我們成人感覺柔和舒適就可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