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機時代,戰鬥機可以在音速以上進行相當緊湊的機動而速度不會降低到音速以下,這就是所謂「超音速機動」。「超音速機動」一方面需要氣動設計上的優化,另一方面則是需要大推力的發動機。五代機都採用了武器內置,一方面是提高隱身性,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攜帶武器情況下的飛行阻力。
再有,五代機時代,空氣動力學領域也已經有很大進步,大家都有了降低超音速配平阻力的特殊手段。殲-20採用鴨翼布局,形成當年設計殲-9的時候就設想的「抬式」布局,改變超音速飛行的配平手段,大幅降低了超音速飛行的阻力。
而最近的這段「狂暴試飛」中,我們可以發現,殲-20的常規機動性和低速、大迎角條件下接近「過失速」的機動性能也是相當出色的。
這次在網路曝光的無編號黃皮殲-20極有可能是先行量產型,或稱為小批量生產型。由於現在殲-20的發動機可能還是採用渦扇-10改進版或俄制AL-31F改進版,並不是中國專為五代機設計的渦扇-15。因此,這小批量生產型可能僅生產12-24架,用於空軍的首批實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