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經不起風雨的溫室花朵,辣麼,就絕不能對孩子過分溺愛哦。但有時候溺愛卻是很難分辨的,下面小編給大家12個特徵,這些特徵出現的時候就表明你在溺愛孩子啦!
1。不分場合亂發脾氣
一個小孩被溺愛最常見的跡象就是,TA經常大發脾氣,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因為父母的過度寵愛,總是在TA發脾氣或者哭鬧的時候妥協,所以,孩子就容易養成發脾氣的習慣,這是一種孩子被溺愛最常見的表現。
2。每一個需求都必須被滿足
溺愛孩子的跡象之一就是TA覺得一切都很容易得到或者TA只需要拋出一個合適的理由他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有些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麼東西,他們也會要求家長給他們買。這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孩子們的慾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家長不分原則一味滿足孩子的話,孩子就容易被溺愛,養成揮霍浪費,不懂得節制的人。
家長記住當孩子提出請求時,說「不」是合適的且必須的,家長需要告訴孩子,並不是所有東西我們都必須擁有,並不是所有場合我們都可以隨心所欲。
3。過於重視物質
不惜血本地為孩子提供物質商品,如名牌衣服、各種各樣玩具,會讓他們不知道感激,並且提出不切實際的願望。他們也會把快樂和物質聯繫在一起,而不是感情和經歷。
4。認為所有事情都有價碼
家長不應該用錢、玩具、吃的東西,或者其他孩子們喜歡的東西去賄賂孩子。如果你發現你的孩子,總是需要你「賄賂」,才肯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你的孩子也被溺愛了。
家長需要通過要求孩子遵守命令,而不是通過賄賂他們來建立家長的權威。以打掃房間為例,你允諾孩子說如果TA打掃房間將會得到一個新玩具,這會讓TA以後做所有事情都期待額外的獎勵。相反地,家長可以告訴孩子TA應該打掃房間因為:
1. 你希望TA這麼做
2. TA能享受一個乾淨的房間
3. TA將為自己自豪。
5。需家長反覆懇求才肯做事
當父母下達了一個要求,孩子需要遵守和完成,而不該是父母用哀求的方式讓孩子完成一件事,比如小E經常聽到爺爺奶奶哄孩子吃飯就會說:「求求你再吃點,不然會餓的!」。如果每一次你需要讓孩子做什麼事時,你總是需要反覆求他,好說歹說他才願意做的話,那也說明孩子已經被寵壞了。
6。不願意分享、感恩
學會分享對於小孩子來說,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但是,一旦孩子年齡超過4歲,TA就應該慢慢學會與朋友和兄弟姐妹分享玩具、零食等。如果一個孩子,比較大了,還不懂得與人分享,與人合作的話,也是一種被溺愛的表現。
與不會分享對應的是不懂感恩,教孩子在得到幫助的時候說「謝謝」並讓TA養成習慣,這將會幫助你避免溺愛孩子。而當孩子認為媽媽為TA做飯、爺爺送TA上學是應該的時候,你要小心孩子已經被寵壞了。
7。不願意單獨玩耍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家長時刻陪伴是可以理解的,當他們四歲之後,還是每一分鐘都需要家長陪著,而不願意單獨玩耍哪怕一小會兒,這也是被寵壞了。我們提倡父母經常花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孩子的成長發育,也需要一些獨處和同齡人玩耍的時間。
8。經常忽視家長
如果你跟你的孩子說話的時候,TA一直看電視或玩玩具,根本不理睬你,經常發生這樣的情況的時候,你也要注意,孩子是不是已經被你們寵壞了。
9。對家長「威脅」無感
「如果你不把玩具收好,以後我都不會給你買玩具了。」如果你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那孩子再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時就請按照你說過的那樣不再給孩子買玩具。但是不要告訴孩子如果TA那麼做你就把TA所有的玩具都扔掉,因為你會捨不得你不會扔的,孩子們也會發現你的威脅是無用的,然後就不會認真對待你了。
10。總是被無微不至地呵護著
孩子不小心弄壞了心愛的玩具汽車,TA大哭起來,家長為了不讓TA傷心,去商店重新買了一個。要知道這種做法可以對付一個正在哭泣的孩子,讓他們不再傷心沮喪,但是一味保護孩子不讓TA傷心不能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如何處理傷心心情,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一味地保護孩子反而會傷害他們。
11。總是打斷別人的談話
可能每個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正在和同事打電話,突然孩子過來不停地叫你:「媽媽!媽媽!媽-媽-!!!」這時候如果你請同事等一下,並捂住電話傾聽孩子的請求,你正在幫助孩子養成粗魯的壞習慣。
讓孩子耐心等待家長處理完手頭的事情,除了延遲滿足、變得更有耐心,以後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孩子也會更懂得尊重別人,不隨意插嘴。
12。在家庭生活中擁有過大發言權
你的孩子又決定了(通過發脾氣或者哭泣)你們要去TA最喜歡的餐館吃飯嗎?給孩子選擇權,問他們的意見是健康的。但是因為他們哭泣而這樣做只會打亂你的家庭生活。孩子不能控制家庭,家長要有權威。
爸爸媽媽如果發現自己的行為存在溺愛孩子的「嫌疑」也不要太過擔心哦~只要你能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並一步一個腳印地實施,相信很快就會帶來成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