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看西遊第223期)
文/牽著蝸牛散步
小時候看86版《西遊記》,有個鏡頭印象深刻:孫悟空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靈台方寸山,正尋思哪裡去找神仙時,忽然聽到了一陣嘹亮歌聲。
唱歌的是一名樵夫,戴著林沖一樣的帽子,紅光滿面,大嗓門,用男高音腔告訴孫悟空:「你要找神仙嗎?山里就有。」
「你問我是誰?我就是一個砍柴的。」
很多年來,蝸牛也一直把他當成砍柴的,是個可有可無的醬油哥、路人甲。
但是,當有一天面臨人生選擇時,再來讀原著對這個樵夫的描述,才發現小時候的理解真的太膚淺了,作者在這裡留下了一個很大的隱喻,可惜一般人沒讀出來。
一
在原著第一回,孫悟空告別眾猴,撐了一個竹筏,飄飄蕩蕩,前往海外學藝。很不幸,他先到了南贍部洲,也就是中華大地。此時,唐僧同志還是如來二徒弟,甚至連他準備投生的父母也還沒生出來。
在這裡,孫悟空同志當了八九年盲流,偷件衣服、耍點流氓,弄個把戲嚇嚇路人,盡干這些渾事,活脫脫一個小混混。
在這樣的環境下,幹著這樣的事,怎能找到神仙?
所以,他毅然再次扎筏,回到大海的懷抱。在海上又過了一段撈魚為生的漁民生活,才飄過西海,來到西牛賀洲。
上岸後,他也是找啊找找朋友,終於找到了靈台方寸山。在山上,他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唱曲子的樵夫。
原著是這樣寫的——
(美猴王)正觀看間,忽聞得林深之處有人言語,急忙趨步穿入林中,側耳而聽,原來是歌唱之聲,歌曰: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孫悟空以為這名男高音歌唱家就是神仙,急忙上前行禮,要向他學藝。與電視劇中一樣,歌唱家說,你找錯人了,我不是什麼神仙。
孫悟空說,你不是神仙,咋會唱這樣高水平的歌呢?
樵夫說:「實不瞞你說,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舍下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一則散心,二則解困,我才有些不足處思慮,故此念念。不期被你聽了。」
孫悟空提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這也是我們想問的:「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
是啊,你樓上就是老教授,每年高考試卷就是他出的,你為何不向他請教,考個北大清華啥的?
樵夫同志說:「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養育至八九歲,才知人事,不幸父喪,母親居孀。再無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沒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發不敢拋離。卻又田園荒蕪,衣食不足,只得斫兩束柴薪,挑向市廛之間,貨幾文錢,糴幾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飯,供養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悟空同志明白了,表揚了他幾句:「據你說起來,乃是一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但望你指與我那神仙住處,卻好拜訪去也。」
樵夫不僅給孫悟空指了路,還告訴他菩提祖師教出的弟子無數,目前還有三十四人跟著他修行。
二
其實,這名樵夫說的話是有問題的!
大家想一下,孫悟空進洞學習後,何曾見過俗家弟子進洞參觀?又何曾見過菩提唱歌?菩提又什麼時候出去傳過道?
日月三星洞完全就是個封閉的世界,如果是普通的打柴工,是不可能見到菩提祖師的。這並非菩提拿大,而是行事相當謹慎。
孫悟空走的時候,菩提怎麼做的?再三叮囑不准猴子說出他的名字,不然,必將猴子「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萬劫不得翻身!」
話說得好重!
菩提為何這麼低調?肯定是和如來有關!大家不要忘了,這可是西牛賀洲,如來大神就住在這裡。
在原著第八回,如來怎樣告訴眾徒的?「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意思是在我的地盤上,除了我等以外,就沒有什麼「上真」了。
以菩提的修為,還算不了「上真」?說來也沒人信!
可是,如來卻不知道菩提,這說明一是菩提功夫非同一般,二是長期低調做人。
謹慎低調的菩提,卻教一名普通砍柴農民唱歌,而且把洞中最高機密(如住哪裡,叫什麼名字,有多少人修行,畢業了多少人等)告訴他,這可能嗎?不可能!
這只能說明,這名樵夫並非普通人,而是菩提事先安排好的孫悟空的引路人!
大家還記得孫悟空剛到洞門時的情景嗎?還沒敲門,就有仙童來接,並說:師父知道有個修行的來了,專門讓他來看看。
可見,孫悟空的一切行動,皆在菩提的掌控之中。
三
作為菩提學院的新生接待員,樵夫為何會對孫悟空說那一番話?
其實是在測試孫悟空!
我們回頭來仔細品味一下樵夫唱的《滿庭芳》,樵夫其實是在告訴孫悟空成仙成佛的最高境界:「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飄然於江湖,做最快樂的自己,這才是真正的神仙。
他還結合自己的經歷告訴孫悟空:若人丟掉了基本的孝道,再修行又有何用?翻譯成今天的話就是,你連爹媽都不孝敬的人,當多大官又有何用?連爹媽都不愛,如何愛百姓?
佛教的基本宗旨是什麼?要修成佛,必須斬斷凡塵、六根清凈,也就是不能為爸媽、兒女私情擋住你向佛的路。
大家都知道,為了唐僧取經成佛,他的母親在他入選高僧之前,也是上吊自殺了的。西天諸佛絕大多數都是拋家別母,最後終成大神。他們口裡天天提著眾生,但絕對沒有父母。
可惜一心想長生的孫悟空哪懂這些道理?他不僅執迷不悟,還要拉著樵夫同去,並說得了好處,決不忘他指引之恩。結果,樵夫勃然大怒:「你這漢子,甚不通變。我方才這般與你說了,你還不省?假若我與你去了,卻不誤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養?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他這是為孫悟空沒懂他的話而發怒。
四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孫悟空沒通過樵夫的測試,菩提為何仍收他為徒,並教他絕世功夫?
其實菩提也有過內心的掙扎。
大家可看原著,孫悟空進洞後,菩提並沒有立即教他功夫,而是整整觀察了他七年!
七年之後,也不是立即教他功夫,而是拋出術字門、流字門、動字門讓他選擇。可猴子死腦筋,非長生不老術不學。
最後,菩提祖師還設了一個門檻,在他腦後敲了三下,看他能不能打破「盤中之謎」。
經過重重考驗,菩提才下決心教他七十二變、筋斗雲、分身術等,並提醒他必須嚴防「三災利害」。
種種跡象表明,菩提其實也沒達到樵夫所說的最高境界!他雖然隱匿於如來鼻子底下,但內心也是有小衝動的,一身絕世武功,可不想就此藏之深山,需要找個人去試試江湖深淺。最終選擇了孫悟空,可又怕顯露了自己的行蹤,敗壞了自己的名聲,所以再三叮囑孫悟空不得說出自己的名字。
五
何止是菩提沒達到遠離江湖的境界,就是如來、觀音甚至玉帝,哪一個又脫離了江湖做到物我兩忘?他們都有一攤子鬧心事。
世人都鄙視修佛之人必須斬斷塵緣,可多少人為了生活不是拋家棄捨、背井離鄉,何曾照顧到爹娘?有的為了所謂的仕途,還不得不丟掉個性、原則甚至善良……
有一則雞湯故事流傳甚遠——
一個天氣晴朗的下午,一位到海邊度假的富翁遇到了一位正在睡覺的漁夫。
富翁說:「今天天氣好,正好可捕魚,你怎麼在這裡睡大覺?」
漁夫說:「我給自己定的目標是每天捕10公斤魚,平時要撒網5次。今天天氣好,我只撒網2次,任務就全部完成,所以沒事睡大覺。」富翁說:「那你為什麼不藉機多撒幾次網,捕更多的魚呢?」
「那又有什麼用呢?」漁夫不解地問。富翁說:「那樣你可以在不久的將來買一艘大船。」「那又怎樣?」「你可以僱人到深海去捕更多的魚。」「然後呢?」「你可以辦一個魚類加工廠,那你就可以做大老闆,再也不用捕魚了。」「那我幹什麼呢?」「你就可以在沙灘上曬曬太陽,睡睡覺了。」
漁夫說:「我現在不就在睡覺曬太陽嗎?」
富翁頓悟。
蝸牛隻能說,這個故事絕對不是中國的故事。中國人講究的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做什麼事都必須「防患於未燃」。
在當前世態下,這名漁夫的生活方式實際充滿了未知風險:第一、能不能保證每天都能捕10公斤魚?萬一哪天天氣不好捕不了10公斤魚怎麼辦?第二、能不能保證一直過這樣的日子?萬一管理者來了,不准他再到這個地方捕魚了怎麼辦?第三、能不能保證魚價始終不跌?第四、他可以天天睡覺曬太陽,子女長大要讀幼兒園怎麼辦?要找工作怎麼辦?不可能與他一樣也來躺成一排曬太陽吧?
所以,富翁給他的建議才是最正確的!
對富人來說,釣魚是為了消遣;對窮人來說,釣魚必須是為了生存!在生存問題沒有解決時,妄談曬太陽是非常不明智的!
回到菩提祖師,他真的能長期隱藏下去嗎?萬一有一天招不到徒弟怎麼辦?或者如來知道了,叫來警察關了他學校怎麼辦?
即便是樵夫,也面臨著未知風險,如果他的柴賣不了錢,如果封山育林不讓他砍柴,如果砍柴的競爭對手多了……任何一條,都可能逼死他,使他不得不拋家棄捨外出打工,一樣照顧不了老母。就比如我們今天的農民工兄弟。
講了這麼多,只想說一件事,在你經濟基礎沒達到一定值之前,談快樂真的很奢侈。
給悟空引路的樵夫如果真的走出了菩提洞,不需要像孫悟空一樣在體制內打打殺殺;真的學到了菩提長生本事,點石就能成金,那麼他就是真正的高人,就可以超然於世外,把砍柴當消遣,就像城裡人下鄉種菜一樣,圖的就是個樂。
微信搜索「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第54期《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最大缺陷是什麼?菩提祖師為何沒告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