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戰爭讓此國一種飲品風靡全球,現全世界都在喝,中國銷量最大

@ 2016-12-26

食物,是所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我們一切的活動,最基礎的目的也是獲取食物。各地人們的飲食習慣各有不同,當然這取決於不同地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等因素,可是,飲食習慣一定是一成不變的嗎?當然不是,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因為各種因素產生變化,而戰爭,就是改變人們飲食習慣最有效的辦法。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無論平民還是士兵都牢牢的被政府掌控著,當具體到一支軍隊時,那麼士兵就是被將軍掌控著,所以,這支軍隊里士兵們的胃,是被廚師掌控著的。國家的經濟實力在哪個水平上,可以給廚師提供不同水平的食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了這些食材,廚師就能夠喂飽士兵。可是因為士兵說不定來自什麼地方,對於廚師的手藝或者是食材的味道可能都不熟悉,所以「愛吃」這兩個字就談不上了。

戰爭沒有打個幾天就結束的,一旦成為持久戰,士兵吃飯吃得多了,很有可能就習慣了,所以飲食習慣也就悄然改變了。

話說回來,服役的士兵是為了國家做貢獻,國家也不會對他們摳門,所以在飲食上士兵還是有比較大的福利的。首先一點就是頓頓有肉,而且還有足夠的甜點提供,在當時的生活水平之下大部分士兵都沒有享受過這一點,事實上,士兵們還能不限量享受香菸。而平民的飲食習慣可能變化不算太大,但是因為是在戰時,所以平民吃到肉類的可能性更小,也更難接觸到香菸和甜點等事物,久而久之,他們的飲食習慣就發生了偏移,雖然這種變化是在一種無可奈何的條件下產生的,但是說到底,它還是產生了!

不過有樣東西,無論是平民還是士兵,都不能在配給制度下得到,那就是可口可樂。愛好此物者為了讓同道中人能夠滿足,煞費苦心的將可口可樂的生產點擴大,以滿足愛好者的需求。說來也巧,二戰時美國的總參謀長就是南方人,他用職位之便要求所有的將領向政府提出要求,增設可口可樂生產點,於是大量可口可樂生產出來,源源不斷的供給前線,也是因為這,可口可樂得到了和食物、武器一樣的地位,不會受到糖配給的限制。

60多座可口可樂廠在戰區內建立起來,總公司派出將近150名技術人員去監督、指導可口可樂的生產······可口可樂大放光彩!

二戰之後,可口可樂家喻戶曉,事實上,戰前的時候沒有幾個家庭聽說過這個名字,即便它曾經走出過國門,知名度也依舊沒有打響,只有南方人是純可口可樂的忠實粉絲。但是因為當時的將領有很多是南方人,偏愛喝可樂,所以也將這個習慣帶到了各地,所以說戰後可口可樂的崛起和這些南方軍官不無關係。

反過來看,可口可樂公司有能力在戰區內大肆建廠,說明他們也已經有了足夠的消費群體能夠支撐運作。要知道,在戰爭年代一個國家的凝聚力是不容小覷的,既然是自己國家生產的東西,又有幾個人能拒絕呢?更何況當時美軍基地里能夠出售的無酒精飲料大部分都是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所以消費者的選擇也已經是帶有被導向性的了。

其實,可口可樂的成功,還因為它本身帶有的一種象徵性意義。人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寄託的,可是當時被派到海外服役的士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有能夠彰顯個人特色的衣物飾品等都不能帶,再加上異國他鄉那種陌生的感覺,士兵就很容易產生空虛孤單的情緒,這樣人就迫切的希望能夠找到一點東西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而可口可樂就榮幸的承擔起了這個責任。

它本身具有的象徵性意義,讓它成了一些士兵非常喜愛的東西,甚至在一些軍人的家書里我們能看到類似「為喝可口可樂的權利而戰」的字句。當然,此「可樂」非彼「可樂」,在這時,一瓶可樂也能代表自己的家人、故鄉、甚至是國家。

所以在20世紀40年代時,可口可樂不僅僅是一瓶普通的可樂,還是千千萬萬士兵心中祖國的象徵,這種偏愛讓他們樂意去喝可樂,久而久之可能連飲食習慣都發生變化。

現今根據「中國市場與媒體研究」的監測,可口可樂憑藉其「拉網式」的市場攻略,全國布網,層層推進,市場滲透率,以至於在中國的銷量一直「遙遙領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