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台灣網10月4日消息 「第四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3日在世新大學舉行。據中評社報道,台灣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發表論文指出,沒有理由的一昧反對中華民族文化,這是「弒父戀母」的情節。「你流著中華文化的血液,你卻不願意承認?你會得到神經病!」「『反陸』與『仇陸』的意識型態,可能帶台灣進入萬劫不復的地步。」
「當『仇陸』意識與『仇台』意識,這兩部火車發生對撞的時候,請問台灣年輕朋友,是誰吃虧?」吳昆財呼籲,「西方人常講一句話,未經過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未經反省的民族,也是不可能存在與偉大。中國人也常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我們台灣的年輕人,真真切切地靜下心來思考,你從那裡來?我們從那裡來?我們要往那裡走?我們要真真切的思考,『反陸』與『仇陸』的意識型態,可能帶我們進入萬劫不復的地步!有了反省,我們才會有希望。」
吳昆財表示,近幾年來的台灣社會,由於兩岸關係對立,引發內部諸多「去中國化」、「反陸」、「仇陸」的論調與潮流,且有越發嚴重的趨勢。例如,從早期李登輝所提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其後接著陳水扁的「一邊一國」,再進階到現今社會,隨處可見令人驚駭莫名、不理性的口號,如「支那豬」滾回中國等。
吳昆財說,在2016年台灣發生洪素珠事件,是典型遭受政客操縱「反陸」、「仇陸」情緒的挑撥,而後把這股逆擴散到台灣社會的案例。洪素珠事件就是「弒父、戀母」情節。吳昆財解釋,1949年之後,兩蔣把最好的中華文化帶來台灣,像是故宮文物、中國近代史的代表性人物,都帶來台灣。假設你是沒有理由,去反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這就是「弒父、戀母」情節。以心理學角度來說,「我沒有辦法去恨自己的血液與原本出身,所以我找另一個對象來仇恨。你本身是流著某一種血液,卻是不承認這個血液,而是享受另一種文化,所以到最後,你只有會得神經病。」
吳昆財分析,台灣的「反陸」與「仇陸」的情緒與現象,可歸納成以下三點:一,由早期上層政治人物的不斷挑撥與分撥,逐漸轉向普羅大眾滲透;二,由原來僅限於言論層次,逐步擴大進入實際的行動;三,從辜寬敏等原先的年長者,有系統地透過網絡以及教科書,大舉拓展到青年層次。
吳昆財說,「台灣民眾的『仇陸』民粹高漲,不斷強調台灣民族意識,但你要怎麼面對將來的中國意識?最後可能引起大陸民眾以民粹來回應。這叫做因果報應,這只是剛好而已,一報還一報」!他指出,台灣內部不斷「反陸」與「仇陸」,最終將自我反噬,導致大陸民眾的「反台、仇台」,以及大陸民眾對於台灣民眾「仇陸」情緒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