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獲得者人數僅次於美國,日本近年拿獎到手軟有何秘訣?

@ 2016-10-05

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3日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第四位日本人獲此殊榮。

大隅良典

除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日本科學家還多次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據日本媒體統計,進入21世紀以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2。日本為何能夠屢次斬獲科學界最高榮譽諾貝爾獎,這裡面有哪些秘訣玄機?今天外事兒(微信ID:xjb-waishier)就和你聊一聊。

日媒預測很準,那是有原因的!

作為諾獎大戶,日本媒體早早就開始預測今年哪位日本科學家能夠奪得桂冠。上周《日本經濟新聞》就預測去年獲得蓋爾德納國際獎的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將摘得桂冠,因為大隅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這一預測簡直是神准,日本媒體神預測並非異想天開碰運氣,而是基於科學規律。秘訣之一是通過風向標獎項鎖定可能的獲獎者,他們發現拉斯克獎和蓋爾德納國際獎為諾獎得主搖籃,京都大學教授森和俊和山中伸彌分別在獲得上述兩個獎項後獲得諾貝爾獎。

秘訣二是界定比較可能獲獎的領域,然後鎖定可能的獲獎者。日本媒體指出物理學獎獲獎主題存在規律性。2014年,鑽研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日本科學家獲獎,其他年份則是基本粒子物理學或天文學及宇宙論交替獲獎。

21世紀後進入爆發期,17位日本(日裔)科學家獲諾獎

雖然是發現了所謂獲獎規律,但日本媒體的神預測更多是基於雄厚的科研實力,這一點從一大長串入圍日本科學家名單就可以看出。縱觀歷年獲獎名單,外事兒更是發現自2000年以來,日本科學家就開始成為獲獎名單常客。

日本人湯川秀樹1949年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日本諾將第一人。此後,日本分別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有過零星幾次獲獎,爆發期則是在進入21世紀後,共17人之多(包括日裔科學家),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排名第2。

原因1:政府企業大力支持,重點項目科研經費無上限

為何會有如此傲人成績,日媒認為,諾獎重視科學發現第一人,獲獎者增加說明二戰後日本科學水平大幅提升,這得益於政府和企業大力支持。日本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不斷增加科學技術振興經費。在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也積極從事基礎研究,很多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的日本企業和大學隨之崛起。

二戰後,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舉全國之力投巨資進行科技創新。文部科學省外圍機構——日本學術振興會負責制定具體科學研究項目的,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模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是當前日本科研經費最重要來源之一,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公立研究機構提供經費。

另外,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5年已經是該計劃實施的第四期。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物等科技領域,並詳細列出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資格,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經費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重點項目無上限。

外事兒(微信ID:xjb-waishier)參訪日本時曾感受過日本大學濃厚的科研文化。當時與東京農業大學校長高野克己交流,他本人仍從事科學研究,而且學校鼓勵學生結合實際開展生活研究,他們當時已經針對福島核泄漏開發出防輻射大米。

原因2:鼓勵學者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更易受諾獎委員會關注

除了加強紮實的科學研究,日本文部省還鼓勵學者發表更多高質量論文,像諾獎得主輩出的歐美國家一樣,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

不要小看多發表論文這一點,因為諾獎候選人將經過各個獎項諾貝爾委員會篩選,其中有多位委員從事過權威科學雜誌論文審查工作。日本候選人即使最終落選,如果給委員們留下印象,今後論文也會受到關注,並有望在未來繼續成為候選人。

原因3:日本諾獎獲得者增多,也增加了推薦本國優秀候選人機會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日本科學家獲諾獎也為日本人繼續獲獎奠定良好基礎,甚至是營造了一個「日本諾獎俱樂部」。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5年,一位曾獲諾獎的某日本研究人員透露對於那年的諾貝爾獎評選,他推薦了研究成果卓越的日本人。在日本媒體看來,這暗示了隨著日本人獲獎人數增多,此後獲獎也愈發容易的原因。

據悉,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產生327名候選人,由全球3000多名科學研究者推薦選出。推薦人必須滿足擔任過受瑞典大學或諾貝爾委員會認可的各國大學醫學部教授等要求,但若是該獎項得主,則可直接參與推薦。日本獲獎者雖然不一定推薦日本人,但可能性頗高,另外也存在其他獲獎者讓委員們也推薦其他日本人的情況。

鑒於此,日本媒體認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日本獲獎熱潮可能還會持續,特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化學獎,很多日本科學家都是強有力候選人。

不過,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人也清醒認識到,雖然便於獲獎的良性循環已逐步形成,但不可安於現狀,因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有些領域日本「已被趕超」。日本必須在科學研究領域進一步精益求精,特別是為年輕和中堅研究力量創造良好研究環境,因為諾獎得主研究成果多在三四十歲取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