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為蜀國鞠躬盡瘁,然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實乃一大憾事!但是諸葛亮為什麼要屢次走祁山,奔天水,占涼州呢?為什麼不能直接去打長安,豈不更省事些!
我在這裡談談我的看法,諸葛亮在北伐之前,應該已經分析過天下大勢,十分天下,魏國占其七,吳國占其二,蜀國僅占其一而已。要說統一大業,只怕是個遙遠的夢想罷了,我說的不是消極想法,是現實想法,如果還有人說在那種以一敵七的局面下妄談稱霸天下那是痴人做夢!但是這也只能在心裡想,不能夠說出來動搖民心!那時應該會有三種辦法來作為蜀國的戰略方針:一,直接進攻,只會大幅度的消耗國力,與有強大後盾的魏國拼耗國力顯然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這樣只會加劇蜀國的衰弱,導致滅亡;二,全力防守,漢中,四川有重重天險,魏軍要一時攻進來也不是易事,但久而久之呢,魏國強大的後方力量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兵力到長安,長安也可以不時的進攻漢中,若長久下去,蜀國微弱的國力定然耗不過魏國的,所以,這個也不是良策;三,以攻為守,一面不斷的進攻,一面不斷的生產,以游擊的形式不斷騷擾魏國邊境,在漢中也全力生產農業,發展商業。這樣跟魏國打持久戰,對蜀國會比較有利點!至少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還可以保證蜀國不被魏國吞併!於是就有了出師一表,北伐大業!
這個北伐怎麼打?是不是就像魏延一樣,偷渡子午谷,直奔長安!魏延的險計我不認為沒有可行性,但是不合諸葛亮的本意!一方面有諸葛亮的性格,一方面諸葛亮心裡已經有了一個符合蜀國的大範圍的北伐藍圖!
大家看看地圖,北伐之前,蜀國面臨的是東面吳國,北面魏國,西面有魏國,也有羌人,南面有南蠻。南蠻已然降伏,歸順了蜀國,可以說南面不必管它,蜀國面臨著東,西,北三面的包夾,防守兵力十分分散!試想,如果西涼一帶如果能全部攻下並占領的話,再安撫羌族,這樣的話蜀國的邊境就變成全面向東了,就是南北向的一條縱線,也就是說,魏國和吳國都在蜀國的東面,這樣,防守的力量也就可以集中到一條線來,不用到處分散了!我想諸葛亮屢次出祁山轉戰涼州一帶,就是因為這個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