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沉睡千年的村莊,不正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 2016-10-04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成了很多人的嚮往。雲南壩美村,一個現實版的桃花源,正逐步走進我們的視線。

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壩美村長期處於半封閉狀態。可也正是與世隔絕,讓村裡的壯族人,一直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生活。

遊離在時間與空間之外

現實版的桃花源

雲南廣南縣北部八達鄉和阿科鄉交界處,四面環山,有一條名為馱娘江的清澈小河,山下有一洞口,乘船沿河而下,就能見到現實版的桃花源——壩美村。

「壩美」是壯語的音譯,意為「森林中的洞口」。

直到1999年,壩美村才被地質隊偶然發現,村落群山環繞,進出必須乘船穿水洞,因為只有兩個水洞與外界相連。

在旅行者到來之前,這裡沒有公路,沒有電力,唯一與外界的交通是一條隱匿深山溶洞中的天然水路。

設想這麼一個場景:乘著一艘小船,進了漆黑的山洞,待重見光明之時,便是回家之際,該是多麼美好。

二十分鐘的水路,經歷「三個黑夜」的洗禮,水道內寂靜無聲,把人世的喧囂拋在洞外,只有小船輕輕划過,鐘乳石水滴落水面的聲音。

終於看見一絲光亮,很想知道,究竟是怎樣一番光景。

出了溶洞,豁然開朗,世外桃源的景象映入眼帘:幾里見方的盆地平原,四周群山圍繞,馱娘河蜿蜒其中,更顯得嫵媚多情。

第一個發現壩美的旅人,一定是像《桃花源記》里的武陵漁人一樣,驚嘆於這裡的簡單純粹。

山山水水,柔軟婉轉,靜謐安逸彷彿與外界不在一個頻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在壩美,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地古樸而自然。

壩美河流中間天然的月牙狀的小島,被寨里人叫做「桃花島」,種滿了桃樹,春天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河流因小島一分為二,壩美人稱左邊是「男河」,右邊是「女河」。

夏日炎炎之時,人們會趕在太陽下山之前,聚在桃花島上,然後一頭扎進河流中享受天然沐浴。如今,白天在此沐浴的都是村裡的孩子。

河邊的水車並不是擺設,還具有灌溉功能。

正因為壩美的與世隔絕,才能將壯族古老的傳統保存得這樣完好,村子裡的老人們還在說在方言,女人們在河邊聊天洗衣,田野里是玩笑打鬧的孩子。

村裡的人們基本上還沿用著300多年前的耕作方式,梯田安靜地躺在陽光下,在這裡生活的人們,自種棉花自家紡布,用石頭碾米磨面,用沼氣點燈,用木柴燒火做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韓非子筆下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描述的就是這般光景了吧。

壩美是一個值得你細細品味的地方,在這裡住上一晚,便可看到傍晚的炊煙,清晨的薄霧,還有的悠閑安樂壩美人。

無論世間紛擾,壩美仍然遊離在時間與地域之外,不食人間煙火,夜晚也不會點燈,只為回歸平靜,忠於本心。

壩美有棵千年大榕樹,立在村中,沒有人知道她經歷了多少年月風霜的洗禮,她就這樣開枝散葉,盤根錯節,傾聽了無數壩美人的家長里短,歷史傳說。

村中最常見的屋子就是麻欄樓,兩層桿欄式建築,底層是人的主要活動範圍,中間堂屋,兩側臥室,二樓則是倉房,既古樸又實用。

這是一個似乎遠離現代文明,遺世獨立的世界,按部就班、秩序井然,是一個風平浪靜,隱藏在彩雲之南的世外桃源。

旅者聞風而來,自此壩美來往的交通逐漸便利,村落有了彩電有了燈,但這裡的居民依然遵循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默守著祖輩的經驗,守護著這裡的一土一木。

»»»

我們從未停止過

對超然於塵世之地的追求

這個像極了桃花源的村子

會是你疲累時的好去處

圖|文 網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