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法國人的生活已經改變。表層不再完美,而是滲進日常的,對襲擊的恐懼——恐懼是,家長害怕恐怖分子闖入校園,殺死子女;恐懼是,學生如要內進大學裡關於恐怖主義的研討會,也要提交護照資料,以防有兇徒混入民眾;恐懼是,公眾踏入郵局必先被保安搜身。法國人就像驚弓之鳥,時刻慌張,杞人憂天。
回看歷史,法國也曾經歷不同形式的恐襲,可是死傷慘烈之況,難與這幾個月相比。數 20 世紀裡發生的惡意襲擊,如 1961 年的維特里弗朗索瓦(Vitry-le-François)火車爆炸案、1995 年由極端伊斯蘭組織在聖米歇爾地鐵發動的炸彈襲擊,兩單事件中的死傷者加起上來,也不及尼斯事件般血腥可怕。
尼斯恐襲二度激起了法國人的恐懼,也是恐襲模式的「轉捩點」。尼斯慘劇前,心理恐懼和經濟影響只集中於巴黎。是次慘劇發生在南法港口渡假區,導致全法國都陷入恐慌,人們感到無處可避。Simon Kuper 指出,事件反映,ISIS 的恐襲已不經組織,而是群眾自發(crowdsourced),更突顯恐襲防不勝防,只需一輛貨車就能發動。法國已淪為第 2 個活在恐懼之中的發達國家,像槍械管制寬鬆的美國。
日前,有見國慶日恐襲,法國又一次延續了「緊急狀態」(state of emergency),應付萬變。自 2015 年年尾起,緊急狀態淪為日常狀態,法國人繼續悲觀,連帶德國的火車襲擊案,整個歐洲陰霾滿布,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列寧曾說:「恐怖主義的目的,是要讓你恐懼。」如今,ISIS 目的已成,這時刻,誰也無法開心——除了發災難財、股價直升的軍火商外。
據外媒報道,近日全球多地發生大規模恐怖襲擊,在法國觀看歐洲杯的球迷也因此神經緊繃。
當地時間2日晚間,有人在巴黎一個球迷區燃點爆竹,產生的聲響和煙霧讓球迷以為發生恐襲。人們在慌忙逃跑時發生踩踏。
報道稱,這起事件發生在2日德國對義大利的八強比賽期間,晚上10時20分左右,大批球迷正在巴黎鐵塔附近的球迷區觀戰,此間突然有人燃放爆竹,立刻在現場引起恐慌。人們爭相逃離,引發踩踏,
有球迷事後形容,當時現場十分混亂,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不少人被踩傷,現場哭聲四起。
據報,這起事件造成多人受傷。當局正調查是誰引發事件,暫未有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