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史詩級大運河計劃:帝國夢還是地緣困境?

@ 2017-06-02

引:已經有兩千多年沒有建造運河的伊朗人,突然宣布開啟史上最高難度的運河建設計劃,這究竟是要重溫當年波斯帝國的夢境,還是迫於地緣政治的無情壓力?

最近,伊朗宣布其雄心勃勃的運河計劃正式開建。這條運河將從伊朗南部沿海的波斯灣地區一直延伸到北部的裏海沿岸,等於直接將伊朗的南北海域直接打通。

這條史詩級大運河將在長度上超過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兩大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相比中國古代挖通的京杭大運河,伊朗人的新運河計劃因為沿途缺乏大型河流支撐而顯得更加高難度和不可理喻。

通過蘇伊士運河的伊朗軍艦

然而翻開伊朗這個民族將近3000年的歷史,這絕不是他們第一次建造運河。雖然上一次伊朗人開建運河,已經是公元5世紀的事情了。

1.波斯帝國時的運河

波斯帝國版圖

公元前6世紀,伊朗人的祖先建立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波斯。這個帝國從今天歐洲的保加利亞和北非的埃及,一直延伸到了印度北部的巴基斯坦和中亞的阿富汗。如此龐大的帝國除了依靠當時波斯人的強大軍事力量支撐,還需要有效的交通系統來維持。於是波斯的第三代大王大流士一世開始建設遍及全國各地的公路系統。此外,他還打上了運河的注意。只不過這條運河並不在今天的伊朗境內,而遠在西邊的埃及。

大流士一世

埃及的尼羅河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河流之一,很早的時候就有比較便捷的水運條件。又因為埃及北靠地中海,東臨紅海,在很早的時候就發展了海運。所以就曾經有埃及法老想要利用尼羅河的水利,建造運河,將地中海與紅海想通。不過最後因為技術與工程量問題而不了了之。波斯帝國占領埃及後,已經成為了一個坐擁當時世界上大部分繁榮文明的碩大帝國,財力與人力資源充沛。因而大流士一世決定在埃及開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運河,以便增強帝國的水運力量。

波斯人的運河位置與後來的蘇伊士運河非常接近

蘇伊士運河位置

運河建成後,一直被此後統治埃及的王朝所繼續使用。一直到中世紀時,才因為海運技術發展,不再疏通維護而廢棄。這條運河對於連接地中海與紅海地區的早期航海貿易,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海員們不需要花去經年累月的時間,繞過非洲大陸,便可由水路往返地中海和印度洋。日後大英帝國在埃及開挖蘇伊士運河,也是基於同樣的考慮。1507年,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蘇丹,為了將自己從歐洲買來的新式戰艦運送到印度洋,不得不請威尼斯人幫忙在船底裝上輪子,從陸上穿過西奈半島。可見,當年波斯人的先見之明,不是沒有道理。

也是在運河開挖時期,大流士一世命令一位帝國境內的希臘航海家從今天的波斯灣起航,航行到了今天的印度河流域,打通了早期的中東--印度航線。這一偉大探險也就成為了日後大流士運河衰落的起點。

運河作為水上交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但是在效率上超過陸上運輸。更為重要的是,在航海業的幼年期,運河讓不少船隻避開了大海的波濤巨浪,保障了水路運輸的安全。先秦時代,不善航海的中國人開挖早期運河,也是出於同樣考慮。大流士一世後來發動第一次波希戰爭,遭致失敗,含恨而死。他的兒子薛西斯繼承波斯帝國王位,組織起當時最大規模的軍隊,發誓報仇。為了讓自己的海軍艦隊更安全的抵達愛琴海,而不經過風暴肆虐的阿托斯海角。好大喜功的薛西斯組織全國人力,花了3年時間,在地形險惡且多山的土耳其沿海地區,硬生生的挖出一條運河。

薛西斯的運河

波希戰爭中的波斯進軍路線

波斯帝國時代的這兩條運河,可謂是人類古代史上的偉大工程,更是伊朗人追憶當年輝煌的永恆夢境。但隨著造船與航海技術的發展,這樣的工程並沒有被當地以及波斯地區的後人所繼續發揚下去。

2.伊朗人的航海時代

亞歷山大遠征路線 回程走了海路

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被來自今天希臘北部的馬其頓王國所滅。傳奇帝王亞歷山大大帝從印度河流域返回中東的巴比倫時,帶著一部分軍隊做船走海路而行,直抵波斯灣一帶。此後的希臘化時代,滿世界跑的希臘航海家已經不怎麼需要波斯帝國留下的運河來幫助自己。

隨著亞歷山大帝國的分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為了對抗中東的塞琉古帝國,需要保持與東方的印度孔雀帝國聯繫。陸上交通的阻隔並沒有攔住托勒密王朝的大使走海路去往印度。更多的埃及商人,也從紅海出發去往印度,最終發現了可以讓他們繞開海岸,直抵印度西部的季風航線。波斯帝國的後裔則落入了游牧民族出生的帕提亞帝國之手,更迫使地中海地區的商人繞開海岸線上主人們的盤剝,無形間促進了海運發展。帕提亞帝國則繼承了從波斯灣到印度的那條航線,開展自己的海上貿易。這兩條路線最終在印度匯合,爾後進攻斯里蘭卡和東南亞,一直可以抵達中國的廣州。我們今天以海上絲綢之路,為止命名。至於開挖運河這樣的事情,就看上去毫無必要了。

海上絲綢之路路線

公元3世紀,波斯帝國的後裔們起兵建立了薩珊王朝。為了阻止統治埃及的羅馬帝國繞開自己的商業關口,波斯人勇敢的從一個陸地民族,走向海洋。這一時期,伊朗人祖先的航海技術與水平突飛猛進,最終將羅馬商人從印度沿岸擠走。波斯的海員還在今天的斯里蘭卡建立了固定商站,壟斷當地的海上貿易。不少波斯商人,甚至走水路來到中國沿海貿易和定居。為了控制海運路線,薩珊還一度出兵阿拉伯半島,在當地建立殖民地。有了如此發達的海運事業,運河自然更加不被惦記。

遠征阿拉伯半島的波斯軍隊

公元7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伊朗地區,善於航海經商的新主人與波斯人一拍即合,繼續輝煌的海上貿易。13世紀,蒙古征服者在伊朗地區建立伊爾汗國,同樣在波斯灣進行海上貿易,建設海軍艦隊。今天伊朗南部海岸的幾個島嶼也就在這樣的歷史積澱下,發展成為了當時著名的海運貿易中心。其中就有一薩珊王朝第四代國王名字命名的荷姆茲島。一直到今天,依然是伊朗海軍扼守波斯灣航道的重要基地。明朝初年的航海家鄭和,都曾經派船隊造訪當地。

今天的荷姆茲島

荷姆茲島上的葡萄牙要塞遺址

不過隨著伊朗境內及整個中亞地區持續的戰亂,伊朗人已經難以顧及海運事業的發展,荷姆茲島脫離伊朗本土王朝控制,成為獨立的城市國家。1507年,已經繞過非洲海岸殺入印度洋的葡萄牙殖民者攻入荷姆茲島,建立了自己的要塞。伊朗本土的薩法維王朝卻對此事並不關心。1515年,葡萄牙軍隊第二次發起攻擊,最終占領全島。

伊朗通往東西方的海運道路被敵國阻斷。不過在尚處於傳統農牧業時代的伊朗統治者看來,這並不是非常要緊的事情。海洋安全並不是當時人腦中,關於地緣政治的重要組成。沉迷於大陸爭霸戰的波斯人在1622年,靠著英國海軍的幫助收復荷姆茲島,航海事業卻再也無從恢復。

3.為何重拾千年前的運河傳統

伊朗的哥薩克部隊

19世紀,統治伊朗的愷加王朝逐漸重視起北方裏海地區的情況來。這並不是伊朗人自身的意願所選,而是不斷吞併蠶食中亞領土的沙皇俄國刻意為之。已經統治了世界上主要海運貿易的英國人則從印度而來,通過南方的海岸抵達伊朗。兩個帝國主義強手,一南一北,走海路而來,將孱弱的伊朗放在當中,來回撕扯。沙俄甚至派出一整支哥薩克部隊去伊朗,以軍事援助為名,影響伊朗政局。伊朗人之所以聽之任之,甚至舉手歡迎,完全是出於引進俄國勢力,平衡英帝國影響的考慮。所以即便是哥薩克部隊炮轟伊朗國會大廈,也只能把打落的牙齒吞進肚子。

到了20世紀中期,伊朗又在二戰中成為了英美援助蘇聯物資的一個重要渠道。大量軍火與必需品從波斯灣地區上岸,被運往北方的裏海沿岸,送往蘇聯腹地。

巴列維時代的伊朗選美小姐

冷戰開始後,統治伊朗的巴列維王朝奉行親美政策,與北方的蘇聯格格不入。裏海沿岸再次沉寂下來,甚至經常劍拔弩張。但來自南方海岸的經濟援助和先進技術,讓伊朗進入了一個迅速發展的時代。巴列維國王自己都有了重溫波斯帝國夢的資本。

伊朗伊斯蘭革命

隨著1979年,霍梅尼領導的革命席捲伊朗各地,無論是親美的巴列維派系還是親蘇聯的紅色粉絲,都被新的革命者一掃而空。伊朗在國際局勢和地緣政治上開始了一段一場孤獨的時代。

恰恰是這個工業化、信息化的時代,缺乏足夠的對外交流與合作,只能是在自我麻痹的高傲中走向沒落。伊朗至今都在國際外交方面,左右逢源,步履維艱。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自然是長期疲軟。曾經是貿易集散地的荷姆茲島,如今卻是2萬大軍的營地和指向海對岸的飛彈基地。波斯灣的航運依然風頭不減當年,只是曾經是這條航線主人的伊朗人,如今無福消受。

伊朗軍隊的岸基反艦飛彈

今天,再次打起運河主意的伊朗,一點都沒有重溫當年波斯帝國夢的閒情逸緻,倒跟像是為了加強來自北方的影響而在刻意為之。只是對於一個已經2000多年沒有開挖運河的國家來說,是否真的有足夠的資本和經驗來完成宏偉計劃,值得所有人打上疑問。

或許這才是伊朗人運河計劃的最終目的

以史為鑑。偉大運河工程的建立者,無不是如日中天的帝國盛世。當年的波斯大王父子,春秋五霸的吳王夫差,西歐霸主查理曼,縱橫四海的大英帝國,還有蒸蒸日上的美利堅。卻從沒有一個國運不振,力量疲軟的國家,通過一次耗費巨大的工程來完成轉運復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