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戰時,艾森豪叫囂使用原子彈,結果毛主席如何反應?

@ 2016-10-03

1952年時,韓戰已經進行了兩年,在此之前。美國開始並不認為中國會參戰,結果中國一來,美國人的計劃全打亂了。雖然韓戰規模沒二戰大,但美國每天的花費居然超過二戰。

美國也不知道戰爭何時結束,美國人打久了,也累了。1952年正是美國的大選年,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向美國民眾承諾,如果他能當選,就親自去朝鮮半島尋求獲得戰爭勝利的方法。美國民眾信了,於是艾森豪當選了,艾森豪本人就是軍人,這個身份加上戰爭使得他成功當選。

可是艾森豪轉眼就變臉了,從朝鮮回來的他揚言:對我們所面對的一個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中國人美國人都明白,看來這仗立馬停不下來了。

為了迫使中國在停戰談判桌上退讓,他決定通過印度來警告威脅中國,將考慮使用原子彈。為何選擇通過印度呢?那時中印關係還不錯,同時跟美國也不差。

1953年初,美國軍方利用大口徑火炮發射原子彈的技術試驗成功,投放原子彈更容易,因此艾森豪有了底氣。

1953年5月,杜勒斯與尼赫魯會面時說:「應該警告周恩來,如果達成不了協定,就使用新戰術核炮彈轟炸中國東北。」

毛主席清楚美國人的想法,他如何反應呢?

毛主席一直藐視美國的原子彈,在國共內戰時就如此,他不認為美國人真的會使用,只是嚇唬罷了。他說:「三十年戰爭、百年戰爭是不會有的,因為長期打下去對美國不利。」

當時美國的頭號對手是蘇聯,不是中國,中國是蘇聯的軍事盟國,要是對中國動用原子彈,已經有原子彈的蘇聯如何反應?哪怕蘇聯不敢直接攻擊美國,敢不敢攻擊英法,也難怪英法堅決反對美國動用原子彈。

1953年3月史達林去世,赫魯雪夫等人對美態度轉變,所以多種因素綜合下,美國最終放棄使用原子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