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失敗後,蔣氏父子向美國求援
(美)陶涵著《蔣經國傳》
林添貴譯,華文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蔣經國傳》大量引用莫斯科以及美國國家檔案局迄未公開的資料,運用「資訊自由法案」(FOIA),要求美國中情局、國防部門提供涉及蔣經國而尚未解密的文件,發掘不少以前鮮為人知的有關蔣經國的史料。作者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從國際的視野和角度觀察中國現代歷史以及蔣經國個人的歷史,描述了蔣經國所處的時代的中國社會背景以及國際大背景。
「大躍進」失敗後,蔣氏父子向美國求援
甘迺迪宣誓就職美國總統時,中國實施「大躍進」政策卻釀出大亂的相關消息頻頻傳出。
自從1949年以來,這是第一次「反攻大陸」的希望乍現曙光!但是蔣介石不願孤注一擲,採取大動作。1961和1962年大陸狀況並未符合這些條件。但是,鑒於大陸經濟大亂、難民大量逃出、中印(度)爭端上升,北京與莫斯科交惡也不再是秘密,蔣介石必須表現得已經按捺不住。
因此,蔣介石在1961年初指示蔣經國,開始秘密規劃突襲中國大陸。「參謀總長」鼓孟緝提出兩套方案:一是由緬甸反攻進去,一是直接跨越台灣海峽進攻。蔣介石比較偏向由緬甸出兵的方案。過去兩年,經國奉父親命令,業已運送數千名精銳的特種部隊士兵進入緬甸北部地區。這支精銳雄師與1953、1954年「撤離」之後留在緬甸的5500多名游擊隊及其眷屬會合,開始對大陸進行新的試探性突擊。美國國務卿魯斯克大為震怒,台北1953-1954年曾明確保證會與滇緬邊區游擊隊切斷一切關係,現在已經違背此一保證。魯斯克指責蔣介石行動「鹵莽」,並要求所有的「國軍」部隊完全撤離這一地區。
蔣家父子只能再次同意撤出軍隊
1961年6月,中央情報局「台北站」報告,蔣介石又在規劃跨越台灣海峽的反攻計劃。蔣經國告知美國中央情報局「台北站站長」克萊恩,台北將在8月1日開始動員,定於1962年1月或2月發動作戰。
克萊恩在呈報給華盛頓當局的報告中,並沒有表達出懷疑蔣介石會放手一搏,賭定了美國一定伸出援手的魯莽。一旦「國軍」「反攻大陸」失敗,中共進擊台灣,台灣抵抗又失利,這項計劃已規劃好,蔣介石和其他一小群政府領導人,「將由台灣疏散到某一安全地點」。後面這一點明顯意在讓美國人心裡有數,「反攻」一旦失敗,台灣有可能丟掉。7月間,克萊恩回到華盛頓述職時,他向甘迺迪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麥克喬治·彭岱提出,「國民政府」對於美國的政策方向十分不安,他們有可能真正執行起自殺性的反攻登陸作戰。克萊恩主張,為了安撫蔣介石,美國應該和他聯手「對大陸進行某種偵察任務」。在克萊恩不懈地推動下,甘迺迪總統批准了蔣經國「特戰中心」幕僚擬定的一項計劃,空投6支由20人組成的突擊隊進入華南。幾個月之後,兩支突擊隊空降進入大陸,但是很快,隊員不是被殺、就是被捕。
彭岱對克萊恩有了深刻印象。10月間,在彭岱的授意下,沒有告知莊萊德「大使」或駐華盛頓的葉公超,克萊恩與蔣經國就處理外蒙古加入聯合國問題達成協議。台北原本決定否決外蒙古入會,即使因此失掉在聯合國中攸關重大的支持亦在所不惜。然而後來,蔣家父子與克萊恩交涉時,卻同意了台北不會否決外蒙古加入聯合國,但是台北方面這項「讓步」,換來了甘迺迪的保證,如有必要,美國將動用否決權,否決北京加入聯合國。蔣介石果然再次以不利的動作要挾,爭取到美方重大承諾。
雖然克萊恩已贏得彭岱的信賴,甘迺迪總統的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理曼卻對莊萊德「大使」產生偏見,認為他已被國民黨掌握,太過傾向接受台北當局的立場。莊萊德在台北「駐節」4年之後,奉調離開;過後不久,哈理曼飛到台北與蔣介石會晤。蔣介石告訴哈理曼,「反攻大陸」的時機已經成熟,他若沒有動作,「可能會失去控制」。哈理曼答說,他不怕蔣先生會失去控制,他強調要忍耐,對大陸情勢需要有更好的情報。哈理曼離開台北幾周,蔣介石要求克萊恩轉達另一個口信給甘迺迪總統,如果「國民政府」不能呼應「民意」壓力,儘早有行動對付大陸,會有喪失「對台灣領導及控制」的風險。蔣經國也提醒克萊恩,萬一蔣介石下台,可能會爆發軍事政變,或許就爆發「反美運動」。蔣經國表示,過去空投進入大陸的突擊隊一隊20人,規模太小。如果要保持成功的希望,空降的突擊隊每隊至少200人,比較有勝算。
克萊恩回到華盛頓,力陳蔣介石所說,一旦蔣介石被趕下台,台灣必然陷入不安定的亂局。克萊恩在國家安全會議開會時,當著甘迺迪總統的面,大力促銷蔣經國的最新方案。魯斯克國務卿指責這是「愚蠢」,但是哈理曼贊成再以一些動作安撫蔣介石。甘迺迪同意可以開始聯合訓練與規劃200人一隊的空降部隊,但是他強調,在雙方同意條件成熟之前,不得有空投的動作。
新任駐台「大使」、海軍退役上將柯克,直到7月才到任。這段時候,蔣經國加緊在山區秘密進行軍事訓練,並在金門、馬祖增加兵力部署。
克萊恩在5月17日的會議中向甘迺迪總統報告,大陸當局的控制「正在崩潰中」,蔣介石很難把軍事行動推遲到10月以後。這次會議過後幾天,蔣經國交給中情局「台北站」一份計劃大綱:擬派出遊擊隊發動及支援福建及廣東的「反抗運動」,然後搶攻登陸台灣對岸4個地方。克萊恩不屈不撓地爭取到中央情報局局長麥康的支持,麥康力促魯斯克和甘迺迪批准美軍開始準備空戰及兩棲作戰器材,以便隨時支援國民黨「反攻大陸」。
毛澤東顯然對於甘迺迪要派一個諾曼第登陸戰的海軍宿將到台北當「大使」,有他自己一套解讀:在國民黨軍隊一旦「反攻」時,柯克可以對國民黨提供專業意見。因此,人民解放軍沿著華東海岸大幅加強兵力部署。這時候,甘迺迪和身邊顧問認為,日本式的歌舞伎已經演得差不多了。6月23日,美方代表在華沙會談上告訴中國方面,表示美國將在言行上與國民黨軍的「反攻大陸」劃分界線,如果台灣真的「反攻」,美國會尋求恢復和平。甘迺迪接著針對這個議題,發表了一份更含糊其辭的公開聲明。
柯克終於到達台北履新,他進見了蔣介石。柯克的意見是,沒有美國大規模的海、空、後勤支援,蔣介石的計劃肯定要失敗。他說,美國不能支持「中華民國」「反攻大陸」,也不會暗助台灣跨海「進攻大陸」。台灣若有「反攻大陸」的行動,勢必嚴重擾亂區域之穩定。他又告訴蔣介石,甘迺迪已經裁定目前的狀況還不宜提供轟炸機及登陸艦艇給台灣。9月份這次會談之後,蔣介石不肯再接見柯克了。
不久,柯克因心臟病辭職,新「大使」賴特又是一位退役海軍將領,對「反攻大陸」同樣帶來負面訊息。儘管有這些挫折,蔣介石公開談話依然宣稱要「光復大陸」,私底下亦不斷拿出新計劃纏住美國人不放。
1963年9月,蔣經國到達華盛頓與美方會談。他帶著蔣介石提議進攻大陸的一封信。這項計劃代號「秘龍」,「國軍」預備海、空並進,空降許多支100至300人為一隊的游擊隊,以及由海面潛入多支300至500人為一隊的部隊。它的目標還是與往常一樣,意圖引發大陸「革命抗暴」。蔣經國還要求美方提供五架c-130運輸機,他表示有把握可以把300至500人的特種部隊空降到中共核設施附近。甘迺迪再次強調,必須對中國大陸內部情勢掌握更充分的資訊。
蔣經國提議針對大陸核設施下手,有可能是刻意呼應美國中央情報局本身當時提出的方案。按照克萊恩的說法,根據u2偵察機取得的資料研究判斷,中情局預料北京將在1年內試爆第一顆原子彈。
然而,接下來幾個月,美國政府研判得到結論:中國的核能力不大,只會產生邊際的戰略及政治衝擊,因此,借重「國軍」突擊隊針對深處中國大陸核設施攻擊的構想,就此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