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大事了,日資為何大規模緊急撤離中國 ?

@ 2016-10-01

昨天早上開始有一張《日本經濟新聞》的剪報突然在微信朋友圈裡刷了屏,從這張剪報的前幾行漢字來看似乎有一個日本財界的訪華團在和中國交涉有關在從中國撤資時候的手續問題。

日本財界訪華團要求中國簡化一下外國企業從中國撤退時候的手續,省得企業在好幾個衙門之間到處跑還不得要領。這是一個實際問題,筆者有過這種經驗,因為公司2007年從中國撤資時所有的手續都是筆者辦的。

有人可能會以為外匯的不能自由兌匯是撤資時的大問題,其實這還是最後一個問題。清算之前的資產折舊、處理、出售、人員整理等等等等,隨便哪樣都能讓人焦頭爛額。

而且現在實行了新勞動法,在人員整理時肯定要更加嚴格。所以筆者看到這個新聞時的感覺就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應該在這個問題上和國際標準接軌了。

其實日本財界代表團還提出來一些其他意見。從剪報上來看,就還有要求在執行《反壟斷法》時的基準應該明確,不能動輒阻止外企併購中國企業等等。

可能是撤資手續放在了第一位,加上有人也不一定懂日語,看見漢字就先來個望文生義再說,結果後來再次就成了「日資大規模撤資」,又刷了一次屏。

因為不管是幸災樂禍還是憂心忡忡,反正這個問題是個很吸引眼球的問題,一時人心惶惶,似乎日企已經排好了隊擠在海關門口,就等著他們的代表團談判完了一放閘就好立即撒丫子逃跑。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一、「日本企業在大規模撤資」子虛烏有

說明問題要靠數字,不能動輒以價值判斷來代替事實判斷。事實是怎樣的呢?看一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部網站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的統計數字。

2015年一年中日本向中國大陸的新增直接投資是32.1億美元,而2016年1-8月的統計是20.6億美元,實際上2014年日本新增直接對華投資是43.3億美元。

2015年日本對華投資比2014年減少了25.87%,從一直排在香港地區、新加坡和台灣地區之後的第四位,被韓國首次超過而落到了第五。

而今年全年的數值如果按照1-8月這樣的速率,也將比去年下降3.73%左右,還會被澳門地區和美國超過,落到第七位。但不管怎麼說這些年還是有相當規模的日本投資在流入中國大陸,「日資大規模撤資」的話不知從何談起?

難道會是那些已經進入了大陸的日本投資要集體外逃?日本方面的數字表明,「2015年對華投資的合同件數為26575,比前一年增加11.8%,共兩年連續增長。

實行基準的投資額為1262.7億美元,增長5.6%(或者說是7813.5億人民幣,增長6.4%)」。粗一看似乎和中國方面的數字相矛盾,但這是因為中日兩國的計算口徑不同,中國統計的是新增的對華投資,而日本統計的是在華投資的總和。

日本對華新增投資減少的同時,累計投資在增加,原因是在華日本企業所進行的利潤留保,就是說他們沒有把利潤拿回去或者全部拿回去,而是留在了中國作為再投資,這樣就形成了日本對華投資總額的增加。

上述增加額還是在相對穩定的美元或人民幣基礎上算出來的,如果使用匯率波動激烈的日元來計算,有時會得到更加驚人的結果。比如在2月份時按照那時很低的日元匯率來算,去年日本對華投資10685億日元,比前年增加了48.5%!

也就是說,「日本企業在大規模撤資」子虛烏有。

個別企業的經營,因為自己以及市場的原因陷入困難,是完全可能的。這些企業試圖從中國撤資,或者改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者乾脆停止向海外投資,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日本企業在從中國撤資」這個趨勢,是根本不存在的。

日本在華投資的新項目還在不斷上馬,原來就在華的日本企業中絕大部分也是盈利的,否則無法產生那麼多的內部利潤留保。人家幹嗎要撤資?

有句話叫作「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人家是奔利而來,並不像有些人那樣把意識形態放在第一位,凡事一定整一個政治第一,看到幾個個案的漢字也會臆想出來什麼「日資在大規模撤資」。

二、新增日本投資減少的深層原因

但是最近幾年新增的日本投資也確實是在不斷減少。減少的原因十分複雜,中國的投資環境,特別是製造業的投資環境,比起前幾年可能確實是惡化了,而且惡化了很多。但這種惡化並不僅僅體現在人工費以及土地使用費的增加。

各地房價雖然在不斷上升,但外企用地的使用費變化並不大。不少外企就取得了70年的土地使用權,而且各地地方政府對外企的經營條件也很關心。

至於人工費用的增加和法律對勞動保護的力度增加,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目的之所在。如果經濟增長不能給勞動者帶來更高的收入以及更有力的勞動保護,那麼這種經濟增長就毫無意義,中國不能永遠依賴血汗工廠。

實際上影響日本直接對華投資的因素很多。首先在日本確實有「中國風險」的說法,而且日本政府也確實在有意無意地鼓勵日本企業的「中國+1」,也就是除了中國之外,再找一個新的投資地。

從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給出的數字中可以知道,對所謂亞洲四小龍的投資累計原來和對華投資差不多,現在已經超越了中國,對東協的投資也在增加。

但如果只是日本政府的旨意,也就只是一種計劃經濟,計劃經濟並不因為做計劃的是日本政府就會成功。日本製造業向東南亞轉移其實在政府意思的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東西。

我們都知道中國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最大的任務就是「招商引資」,甚至有些地方專門去引進像皮革加工和電鍍這樣嚴重污染環境的行業。那時候中國窮,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只要有人來投資就行,沒有挑剔的資格。

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現在到了中國要挑剔投資的質量的時候,各地投資准入的門檻都越來越高,已經在華的一些外企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狹窄。一些低端的外企已經沒有了在華繼續存在的條件,只能去條件更為寬鬆的地方。

其實仔細看看那些經常在朋友圈裡出現的「要撤離的日企」,幾乎不是因為經營問題,就是因為產品結構問題,本身就是風雨飄搖,朝不保夕,比如夏普松下。而其他母體經營沒有問題的企業如豐田本田,成天在講的就是怎麼擴大規模。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些年中國正在逐步從單一的資金吸收國變為對外投資國,從2015年開始,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對外投資國了。

單純從資金來說,中國並不缺錢。雖然各地方政府還有點一如既往的對招商引資的熱情,但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對外來的投資變得非常挑剔了,更加注重服務業方面的投資。

高端製造業之外的製造業投資,已經不太能引起中國的興趣了;而中端以下的製造業,中國已經是獨占鰲頭了,撤離中國的都是一些製造業中最低端的部分。

大家只要在中國製造業最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走一下就可以知道這個事實了:從珠三角或長三角的任意一個地點出發,在半小時的路程內,肯定能得到一般民用製造業所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和所有類型的加工服務。

在整個亞洲,除了日本的首都圈、京阪神工業區,還有韓國和台灣地區的一些地方之外,其他地方都不可能。

再加上鐵路、高速公路、機場以及港灣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和最優秀的訓練有素的勞動力,在中端製造業上,亞洲其餘國家無法和中國進行競爭,更不要說這些製造業的產品的基本市場還就在中國。

這部分製造業對勞動力成本的敏感度很低,即便在現在的台灣地區和韓國,也存在不少這種製造業,甚至日本本土也還有很多這種製造業。也許有人會說,30年前的中國不也就是一張白紙嗎,也是後來才建設起來的,憑什麼看不起別的國家?

首先,中國的經驗是不可複製的,天時地利人和,所有的有利因素湊到了一起,才形成了中國經濟的奇蹟。剛剛結束文革睜開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於溫飽的需求;

西方陣營對蘇冷戰對中國的希望;美國日本的里根和中曾根康弘政權對於解決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低下問題所採取的政策的錯誤;中國當時的領導人鄧小平的審時度勢抓住了機會;

再加上Windows95問世之後IBM PC系統結構的普及帶來的各種計算機輔助變得可能;這些條件對於中國經濟奇蹟的實現一個也不能少。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個大茶壺裡的水,光靠幾個酒杯是無法騰出來的,中國的製造業實在太大,沒有哪兒能容納得下來,這也是在中國的外資不好隨便撤離的一個原因。打定主意搬家好辦,但是能不能找到房子則是另外一回事。

這段時間筆者在深圳的時間比較多,和深圳朋友經常討論深圳奇蹟。大家都同意,如果是現在,不管是誰在什麼地方再畫上多少圈,也不可能再弄出個深圳出來了。

深圳是這樣,中國也是這樣,除了那些只需要人工而不需要加工的產業之外,要離開中國不是那麼容易。有關日本投資的另一個問題是,在中國開始挑剔投資質量的同時,日本的投資質量卻在下降,日本缺乏或者無法提供中國所需要的那些投資。

日本的對外投資基本上都圍繞著傳統的中低端製造業,高端製造業是在日本國內進行的。中國現在基本上已經不需要對中低端製造業的外來投資,現在更需要的是風投,而這方面是日本最薄弱的地方。

日本對華投資額的下降,還有其文化上的原因,這也就是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在今年頭8個月已經超過了日本的原因。有人做過統計,在2015年全球風險投資的1285億美元中。

美國的600億美元約占一半,而日本的風投資金不到10億美元。這樣來自日本的資金在中國越來越少也很自然,因為那不是中國尋求的那種投資。

聽過這麼一句話,「其實中國現在很多問題,是還停留在20年前的大腦和已經飛速長大的身體不適應的問題」。投資以及對於投資的認識也是這樣,不少人自覺不自覺地會使用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頭腦來考慮問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