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帝陵!——不是秦始皇陵哦

@ 2016-10-01

「東方帝王谷」——關中。

在關中,分布著上萬座皇帝諸侯和王公將相的陵冢,西周王陵、秦公帝王陵、西漢帝陵、以及隋唐帝陵星羅棋布,僅有名有姓的帝王陵墓就多達72座,多於著名的「埃及帝王谷」64位法老,是世界第一帝王谷。

說起東方帝王谷內最有名的帝陵,答案大概會高度一致,那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前後修築時間39年,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還要長8年。役用工匠72萬人,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大金字塔人數的8倍。陵區總面積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大小,陪葬坑、墓600多座,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然而,儘管始皇帝創造了無數個第一,秦始皇陵卻不是第一大的帝陵。

世界上最大的帝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寢——「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寢,位於陝西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唐太宗以九嵕山建昭陵,並詔令子孫「永以為法」,開創了唐代帝王陵寢制度「因山為陵」的先例。

昭陵,取「集帝王之氣」和「文治武功」之意,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世界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帝王陵寢,也是陪葬墓最多的帝王陵寢。

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8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亘及平野。主峰周圍均勻地分布著九道山樑,高高拱舉。古代把小的山樑稱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稱「九嵏山」)。

照陵的玄宮(即墓穴)就鑿建於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間,氣勢之壯觀雄偉空前絕後,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延數十里,氣勢宏大,蔚為壯觀。杜甫在描繪昭陵的濤中稱讚說:「靈寢盤空曲,熊罷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

唐太宗選擇九嵕山作為陵址有著濃郁的文化背景和政治背景。中國古代陵墓堪輿風水之說,伴著姓氏的不斷擴大及五行陰陽之說的流傳而逐漸完善,至南北朝時基本形成了一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九嵕山滿足了堪輿家認為帝王陵墓應具有的所有條件。

(1)需建於地勢高顯處。如此既可彰顯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又可防水浸泡陵墓。

(2)陵墓背面要有山勢,山勢之後又須有水環繞。取意背靠大山,穩妥牢靠,山後有水,取之不竭,而此水又可作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

(3)陵墓前面和兩側要有較低的山勢,為陵墓起烘托作用。再前面應是一馬平川,顯得豁亮開闊,寓意天下太平。

(4)陵墓最前面亦應有水經過,作為陵墓的前邊界,與陵後之水遙相呼應。

不是每一處風水寶地都同時具備這些條件,但這些條件滿足得越多越好。以上述條件衡量九嵕山形勢,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九嵕山滿足了所有條件。它地處渭北平原,其後群山拱衛,山後便是滔滔的涇水;其前與左右眾山羅列,再往前便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關中平原,而浩蕩的渭水東西橫穿關中平原,又從帝都長安城下穿過,形成了「渭水貫都」的奇妙景觀。所以,自唐以降,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歷代帝陵之最佳者。

昭陵建制十分奢華,由大唐帝國的將作大匠、唐代著名美術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精心設計。其平面布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座西向東,也不是南北朝時期「潛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長安城的建制設計,昭陵的陵寢居於陵園的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比擬皇宮內宮。

據史書記載,昭陵玄宮建築在山腰南麓,穿鑿而成。初建時由於玄宮前面山勢陡峭,來往不便,又順山旁架設棧道,懸絕百仞,左右盤旋,繞山300米,才到達墓門。文德皇后先葬於玄宮,而棧道並未拆除,就在棧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宮人居住,待太宗葬畢,為了保護陵寢安全,方拆除棧道,使陵與外界隔絕。玄宮深75丈,石門五道,中間為正寢,是停放棺槨的地方,東西兩廂排列著石床。床上放著許多石函,裡面裝著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3000塊大石砌成,每塊石頭有兩噸重,石與石之間相互鉚住。「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

昭陵有非常龐大的陪葬墓群。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十八年詔令建陵時說:「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佐時者,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後又准許功臣自請陪葬,而且這些大臣的子孫也可以隨父、祖葬於昭陵。陪葬墓數目之多,是歷代帝王陵寢之冠。從而以昭陵為中心,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陪葬墓群,向南輻射成扇面形狀,列傳兩側,益發襯托出昭陵至高無上的氣概。陪葬者除了皇族外,大部分是文武功臣,他們是李世民父子統一中國,創設大唐帝國的重要人物,此外,有些少數民族首領也有幸陪葬。

昭陵主陵居於陵園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餘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面分布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拱衛著昭陵,恰似當年長安城的布局一樣,帝王居住的大內居北,朝臣貴戚的府邸在南,象徵著君主專制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陪葬墓的排列,也體現著濃郁的君主專制宗法思想。

由於年代久遠,昭陵的地面建築全部被毀,又曾遭盜掘,但依然遺存有大量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昭陵六駿」。

「六駿」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南征北戰時所乘過的六匹戰馬,它們都曾伴隨李世民在戰場上縱橫馳騁。為了告誡子孫創業的艱辛,同時也對與他相依為命的六匹駿馬的懷念,李世民在貞觀十年(636年)興建昭陵時下詔,將「朕所乘戎馬,濟朕於難者,刊名鐫為真形,置之左右。」

「六駿」石刻分兩列東西相對地放置在唐太宗陵前,馬頭均朝向南邊的陵寢。從南向北,西側依次是「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東側依次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每件寬204厘米,高172厘米,厚40厘米,重達3.7噸,均為青石質地。

「六駿」直到清末還屹立於昭陵,然而,1914年,「六駿」被被竊國大盜、獨夫民賊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命人全部砸碎,欲偷運出秦。聞訊趕來的鄉民急赴渭河渡口阻攔,載有「颯露紫」和「拳毛騧」的船隻已離岸,追之不及,最後被盜賣至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其餘「四駿」被截獲,先是被搬運到陝西省圖書館,後來在1950年移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至今。

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都委派官員代表朝廷祭祀昭陵。由於昭陵正南方獻殿前的空地不多,加之道路崎嶇,石料搬運不便,所以,歷代的祭陵碑都立於北司馬院內,久而久之,人們習慣把北司馬院稱為「祭壇」。

現存歷代皇帝祭陵碑30餘通。最早的祭陵碑是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後所立,碑上尚存「監察御史賜緋魚袋臣韓雲卿述並書」15字。其次是明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員所立的「御製祝文」碑。在30餘通祭陵碑中,立碑最多的是清代康熙皇帝,至少有7通,其次是清代乾隆皇帝,至少在3通以上。在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當中,唯昭陵在其以後形成了「祭壇」。這說明,唐太宗及其昭陵,對後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