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者的「聽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國慶長假到了,首先祝讀者們國慶愉快!
好幾天未談盜墓了,今天這篇來說說盜墓。為什麼不談?主要是沒有時間,再是不能瞎談,得談出東西來。盜墓是需要技術的,比考古還複雜。考古是合法的,至少在精神層面沒有負擔,沒有壓力,不怕被抓。
盜墓不同了,每天都擔驚受怕的,每次活來都緊張,盜墓時都要求「速戰」,就是這原因。
圖:海昏侯墓隨葬財寶
上次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僅僅慢了一步,事發了,乾了那麼多天,在最後取寶時失利了。海昏墓失手,現在成了地下盜墓圈最遺憾最後悔的事情。試想,如果那些財寶讓盜墓者拿到了,這輩子洗手不幹,也夠吃幾代人了!
廢話說了,聊正題兒。接著以前的那篇,繼續開聊盜墓工具。
短柄鋤,是南派盜墓者土夫子最擅長使用的工具,與北派河南幫的洛陽鏟不太一樣。
短柄鋤是地表探查工具中最靈活、最有效的一種工具,打造成本和工藝難度要比「洛陽鏟」低許多,規格也不太講究。
但是,它與上述所說的鋼釺、下文將要說的「洛陽鏟」一樣,能否發現古墓、辨出異常,還是要靠使用者的經驗。
可以說,短柄鋤成為民國時期長沙一帶盜墓賊的利器,不在鋤頭本身,而在使用者的經驗。
圖:影視中的「土夫子」
使用鐵釺探墓,其絕在「嗅功」,使用短柄鋤的秘訣在哪裡?除了要學會基本的看土本事外,其絕在「聽功」,要能從聲音上「聽」出來,全憑一副耳朵吃飯,即所謂「一看二聽」法。
使用短柄鋤,時時要看著鋤頭,不要大意,通過鋤頭吃土情況和用力變化,來發現地下異常。
由於古墓的封土與自然土(老土)密度、軟硬度均不同,封土(回填土)即便經過夯打,其密實度也遠不及老土,鋤頭挖上去發出的聲音就會與老土很不一樣:
封土密實度小,發聲啞;老土密實度大,發聲脆。民間傳說長沙土夫子能聽出地下古墓,秘訣就在聲音的啞、脆變化間。如果說洛陽盜墓賊有兩隻「入地眼」,那長沙盜墓賊則有一副「順風耳」了!
圖:罕見的「雙耳朵」
當然,短柄鋤也有明顯的局限性和缺點,適合在丘陵、山區地帶使用,要求墓穴埋得比較淺,如果探查深一點的土層,短柄鋤便吃力了,沒有釺、「洛陽鏟」這類工具好使,作用有限。
所以,短柄鋤的使用主要在以湖南長沙為代表的南方盜墓賊中間流行。
好多讀者不知道土夫子發明出的這件盜墓利器,大概與短柄鋤區域性太明顯、影響不廣泛、沒有「洛陽鏟」名氣大有關。
以土夫子為代表的長沙盜墓賊是相當能幹的,現在考古界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考古發掘經驗。
如在發掘馬王堆漢墓時,當時墓內四個放置隨葬物的「箱子」太深,伸手夠不到,人又不能下去,民國時做過土夫子的探工便腰繫繩帶,上面用人拉住,側著頭將手伸進去,把裡面的隨葬品一件一件完好地取了出來。
在抬那具著名的名為辛追的漢代女屍時,探工更顯示了他們以前的土夫子的智慧。如果用傳統的方法,幾個人拉手拽腳用力往外拖,極容易弄壞古屍,是他們出了一招,建議用五夾板斜插進去,將內棺側起,把女屍小心移了出來。
除了短柄鋤,土夫子還發明了一種尋找寶物更為簡易又能確保寶物安全的工具——竹籤子。
圖:馬王堆漢代女屍,被取出後放到屍台上檢查
竹籤子雖然不值錢,但作用不小。如果遇到棺槨、屍骸早已腐爛無遺的墓葬,竹籤子就派上用場了:用簽子在泥土中一下一下地戳,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找到。
竹籤子既堅硬,又不會損傷文物。如果用鐵製作就難說了,搞不好就把寶物戳毀壞了。
由於這個優點,目前考古界也借鑑起了土夫子的做法,在尋找散土中的隨葬品時,也用上了竹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