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期間,新加坡強提南海仲裁案成為焦點。據知情人士稱,新加坡代表表現得氣急敗壞,對反對其企圖的國家的立場冷嘲熱諷,甚至在爭論中出言不遜。
這已經不是新加坡第一次在南海問題上「起鬨」。 4 月,中國外長王毅與汶萊、寮國、柬埔寨達成四點共識後,新加坡的兩個巡迴大使指責中國干涉東協內部事務,分化東協。
新加坡在南海問題上一直釋放著不和諧音符
6 月的中國東協特別外長會議後,新加坡又單獨發表具有明顯傾向性的聲明。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後,新加坡明確表達了對該結果的認可。而中國與東協的聯合聲明未提及南海仲裁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8 月訪美期間呼籲有關國家尊重仲裁結果。
新加坡的「挑事」引發中國不滿。在 8 月 15 日的中國與東協國家高官會上,中國副外長劉振民直接點名新加坡不是南海當事方,希望其在不介入南海的情況下推動中國與東協合作。
G20 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面要求李顯龍尊重中國核心利益。 8 日,中國總理李克強出席在寮國舉行的第十一屆東亞峰會,抵達後兩個小時首先會晤的就是李顯龍,希望其作為協調國,繼續發揮建設性作用。中國高層接連敲打新加坡是非常罕見的。
新加坡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在南海問題上承擔著天然協調者的角色,這不僅僅是因為其並非南海主權聲索國,更因為李光耀在過去堅持不變的「平衡外交」。
李光耀曾說過,在一個地區,要是有兩個以上大國的競爭,小國就有了合縱連橫的空間。在西方眼中,李光耀一名中國通,而在中國看來,他又是一位了解西方的人既不親華也不親美,他做到了互不得罪。
2012 年 9 月,時任新加坡外長尚穆根指出,南海爭端應該由個別聲索國自行磋商解決,東協不會支持任何一方,至 2014 年,李顯龍仍支持中國,表示注意到中國強調其主權宣示是以國際法出現之前的歷史為基礎。
新加坡這一階段既沒有站隊美國,也沒有與中國對抗。
李光耀在外交上的長袖善舞、左右逢源讓新加坡獲得了與其國土面積不相稱的國際聲望,但是,新加坡已經不再是李光耀時代。
接任的李顯龍一直籠罩在李光耀的光環之下,缺少父親的政治魄力。可以看到,在李光耀去世之後,新加坡的南海政策也隨之改變。
新加坡防長黃永宏多次讓中國解釋在南海的行動,並將印尼、越南、馬來西亞在南海的反常動作歸因於中國。外長維文還強調在南海確立法治的重要性。李顯龍也一再呼籲美國在亞洲保持更大的軍事存在,維持在亞太不可或缺的領導地位。
這些都表明,新加坡在逐漸偏離中立和斡旋的立場,轉而依附某一個大國對抗某一大國,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甚至可能成為首當其衝的打擊對象。
目前的南海局勢已經降溫,在新加坡眼中,中國完全占據了在東南亞的主導權,因此,它需要在南海問題上發揮平衡作用。
但是,這樣的思路也只是為了避免這一地區被一股極端勢力壟斷,仍是一種「冷戰思維」,而未意識到中國不是為了獲得地區霸權,與東協的合作才是主流。新加坡如果自認為的去平衡,顯然是多慮了。
更何況,新加坡目前所處的國際環境與李光耀時期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作為制衡者的環境和時機都已經過去。當年的亞洲四小龍之一也已經迅速被後起的東南亞國家迎頭趕上。
據查詢,在過去 5 年的時間裡,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甚至緬甸、寮國等國家, GDP 增速都在 4% 以上,甚至達到了 7% 。
與之相比,新加坡的 GDP 增速一度走低,最低甚至只有 2% 。以 2015 年為例,菲律賓的 GDP 總值達到了 2919.7 億美元,新加坡則為 2927.4 億美元,印尼則達到了 8617.7 億美元。
在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之後,中國以及東南亞各國都走上了發展的快軌,尤其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國際事務還要問道新加坡的國家,相反,新加坡的發展更要靠搭上中國的順風車。
新加坡必須接受這樣一個現實:它已經不「夠格」充當中美或者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制衡者。作為一個東南亞小國,新加坡如果還要高估自己在東南亞的地位,顯然是不合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