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西谷正先生的演講以日本福岡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金印、朝鮮平壤貞柏洞出土的「夫租君」銀印、中國雲南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和江蘇甘泉出土的「廣陵王璽」金印等為線索,以漢王朝的冊封制度為視角,對漢帝國與周邊政權的外交關係作了全面探討,引起與會學者的關注。
眾所周知,東北亞地區的第一個統一的帝國為秦帝國。秦帝國瓦解以後,公元前202 年漢帝國建立。漢帝國與羅馬帝國,通過著名的橫跨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有著一定的聯繫。倭與漢之間的關係,猶如凱爾特人政權(Celtic Polities)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
漢武帝雄心勃勃的對外政策有一個誘因,即來自北部蒙古草原匈奴的壓力。與此同時,出於同樣的意圖,在朝鮮半島北部,漢武帝設立了樂浪郡等四郡,乃使漢帝國與倭開始發生政治外交關係。
如《漢書》所記,日本列島的西部當時分為許多小國。考古證據顯示,每個小國的面積與律令官司制(Ritsuryo Administrative System)下兩個郡的面積相當。這些小國當為「酋邦」(Chiefdom),其中與漢帝國有朝貢關係的酋邦在《漢書》中被稱之為「國」。其中,分布在帝國國境周邊的小國,可能受到漢帝國的直接控制。
在重建漢王朝的軍閥混戰中,劉秀自我加冕為「光武帝」。他的統治受困於持續不斷的國內紛爭,對帝國的周邊地域難以實施積極有效的控制,以致帝國北部國境線回縮了。儘管如此,他還是通過懷柔和征伐兩種不同的方式對付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以此來極力維持冊封制度。在這種背景下,公元44 年,朝鮮半島北部的廉斯國國王蘇馬言是遣使朝貢於樂浪郡;公元47 年,樂浪郡之北的高句麗部落也遣使朝貢。據《後漢書》記載,十年之後,「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輥輰訛。這枚印就是志賀島發掘出土的那枚金印,印文曰「漢委(倭)奴國王」。史籍記載的下一次朝貢活動發生在公元107 年,原文為「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 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牲口百六十人,願請見」輥輱訛。可見,倭國的朝貢活動是定期進行的。
從上述有關漢代印章的等級制度中可以看出,正如岡崎敬教授所言,奴國是漢帝國直接控制領域之外的一個附庸國,故印文冠以「漢」字。印文最後一字本應當為「印」,如同賜予其他附庸國的印一樣,這一個字被省略了,而這種省略的情況還有其他例證。志賀島出土金印印紐為蛇形,一般而言,蛇紐印多被賜予漢帝國南部和東部邊境地區的附庸國,那裡氣候溫暖潮濕,正適合蛇的生存。這與駝紐印被賜予北方民族正可作對比,而北方適合騎馬民族的棲息。其實,這還可與只賜給諸侯王的龜紐印相比照。志賀島的印為金印,說明金印偶爾會賜給附庸國王,儘管通常賜予附庸國王的是銀印。「漢委奴國王」金印方2.347 厘米,相當於東漢早期的一寸。
應該指出,「漢委奴國王」印與江蘇省甘泉二號墓出土的「廣陵王璽」很相似。甘泉二號墓出土的是龜紐金印,推測為漢明帝於公元58 年賜予光武帝第九個兒子山陽王的,山陽王此番受封於江蘇,改稱廣陵王輥輲訛。由此可見,「廣陵王璽」和志賀島印時代相近,其尺寸規格、印文風格、裝飾紋樣也都是一致的,甚至可以推測它們可能就是在都城洛陽的同一個作坊製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