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檔坐落在大巴剎旁邊,一處較為少人流的地點。(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吳多來(左)說,巴剎旁設豬肉檔是方便民眾的好地方,搬走會造成大影響。(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僑網9月28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馬來西亞關丹大巴剎部份馬來業者促豬肉檔搬到更合適的地點,以照顧穆斯林和大眾的感受及舒適,不過華裔認為豬肉檔若搬走會對華裔造成諸多不便,而且豬肉檔已有25年歷史,向來相安無事。
該巴剎旁邊的豬肉檔已經有25年歷史,日前突然有數名巫裔業者向媒體要求豬肉檔搬走。
據馬來報章《陽光日報》報道,餐館業者法祖曼、菜販羅尼亞及慕沙等認為,他們每天在巴剎出入,心理難免不舒服,尤其見到華裔光顧豬肉檔後直接帶著豬肉踏入巴剎,或菜籃有水滴落時更會胡思亂想,甚至每次經過豬肉檔外,聞到一股豬肉味都感到反感。
然而,《星洲日報》近日訪問部份華裔時,受訪者認為,歷史悠久的豬肉檔已成為關丹地標之一,也是華社普遍光顧的地方,各族應該互相理解。
其中在該處經營10餘年的豬肉販吳多來(41歲)說,該地點對顧客非常便利,搬走只會造成顧客的不便。「沒有了豬肉檔,巴剎也會減少顧客量,對大家都不好。」
他說,豬肉檔里設有20個攤位,逢星期一至六都有不少顧客上門,20多年來都這樣經營。
巴剎報攤業者陳文華(62歲)則說,他在該處經營20餘年從未聽過巫裔對豬肉檔吐露不滿,大家一直相安無事。他說,近年大巴剎的人流已急速減少,如果連豬肉檔也被迫搬走,相信以後到巴剎購物的華裔會更少,大大影響其他小販的生意。
「這個巴剎除了正門,還有7個入口,豬肉檔坐落在小巷其中一個入口,該處並非停車處,基本上較少人會經過。如果說反對開一間新的豬肉檔尚可理解,但那是存在了20多年的檔口,讓人無法理解。」
一名剛光顧豬肉檔的華裔婦女說本身每星期固定到巴剎購物,一次性購買蔬果肉類,如果此後沒有豬肉賣,可能不會再到巴剎,而選擇去早市。
針對課題,關丹市議員李勇偉表示目前尚未接獲相關投訴,但會向市議會了解事因再找出解決方案。他說,巴剎豬肉檔位址成立已久,過去不曾接獲類似投訴。
「馬華市議員不同意豬肉檔搬離,因為這個地方是華裔經常會去光顧的場所,尤其逢佳節,很多人老遠都會去買燒肉、鮮花等祭品。」
他說,若是豬肉檔衛生出現問題,他們會督促有關業者作出改善,但本著維護業者和華社權益,絕不同意豬肉檔搬離原有地方。
關丹屠業肉商公會主席陳封榮說,豬肉檔是當年政府允許售賣豬肉的場所,某方不應多年後才挑起課題。他並不認同搬遷豬肉檔,希望市議會及政府在處理該投訴時,考慮各種族人民的感受及需求,不要只聽單方面的說詞。
「如果因為衛生的問題,我們確實有責任處理妥當,畢竟地方已經陳舊,溝渠破裂和水流不通都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