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心中的中國:習近平比普京更難捉摸

@ 2016-09-29

中國與美國的緊張關係和快速發展令華盛頓感到不安。有美媒指出,中國已成為國際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國應加強與中國對話,重新定位中美關係。

美國《赫芬頓郵報》9月27日在題為《華盛頓心中的中國》的文章中稱,中國是戰略討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未來的國際事務探討中,忽略中國及其崛起的事實將成為國際政治大忌,但是在很多政治、媒體和智庫圈,迴避中國崛起的現象普遍存在。事實上,從政策上而言,迴避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態度。

而最近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使類似對話態度擴大。然而,伴隨而來的是,北京在南海(專題)日益升級的擴張行為和在國際事務中與美國的對抗。而那些勉強達成的和解只是要求中國意識到其自身並未如想像中強大,並且要求中國必須與美國及其盟友結盟否則將會面臨嚴重後果。

另一必須避免的普遍的對華態度是將中國描述為美國不可調和的對手。這種思維其實是18世紀至19世紀的古老心態摻雜著冷戰思維。

總統歐巴馬與習近平(專題)主席就批准《巴黎協定》握手(圖源:VCG)

而對待中國崛起的更具建設性的方案為:首先,避免用以往大國對抗的思維對待涉華問題。在當今獨特的國際環境中,應該重新定位處於合作和競爭並存的世界中的中美兩國。

其次,我們應該意識到美國單邊主義的時代已經結束。美國不受挑戰的霸權時代隨著冷戰的結束已經終結,世界其他國家不再對華盛頓唯命是從。例如,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專機在G20峰會期間經歷的扶梯事件。

此外,最可行的途徑是對話,展開真誠、持續的交流。但是美國的外交政策在心理、智力和政治方面都尚未做好對話地準備。

事實上,習近平比普京(Vladimir Putin)更加難以捉摸,他更加保守,體現出與歐美不同的政治文化。他不是武斷的空想家或者追求權力的帝國主義者。但是文化差異成為迴避進一步研究、揣摩和戰略設想實踐的藉口,因此,華盛頓並未作出更大努力迫使習近平作出中美關係未來和其未來主導的世界體系的論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