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與貢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上一篇說了古人戴假髮的事情,我的標題是「考古發現的特殊女性用品」,不少讀者看了以後說是標題黨。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好標題,一點問題也沒有。那讀者為什麼點開後不樂?我看是有人想歪了,你到底想看到什麼?
上面幾句是玩笑話,言歸正題。
古代女貴族那麼喜歡戴假髮,一個人往往還不只一副發套,那用來做假髮的頭髮,都是從哪來的?古時可沒有人工頭髮哦,據說,剪取於刑者是假髮的主要來源之一。
古代有一種髡刑,就是把犯人的頭髮剃光以示懲戒。而被剃下的頭髮往往被出賣給婦人做裝飾用的髮飾。另外有一種假髮來源比較心酸。一些平民婦女為生計所迫,不得不賣掉自己的頭髮。
南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賢媛》中,講到東晉名人陶侃在尚未發跡之前, 家境十分貧寒。一次, 同郡好友范過被舉薦為孝廉, 路過投宿陶家。當時正值數九天雪漫天, 陶家卻又空如懸罄。
陶母對兒子說:「你只管出去應酬客人吧!」然後偷偷將自己長而黑美的頭髮鉸下來當作兩頂假髮賣得幾科米, 又砍掉後屋柱子當柴做飯, 鍘碎草蓆給客人當馬料, 美美招待了一頓兒子的客人。
看來東晉時期假髮也十分流行,到了唐朝假髮似乎更為盛行。而這時的頭髮來源,有一部分竟然來自於外國貢品。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給唐朝的進貢品中就有頭髮,進貢頭髮次數還不少,這些可全是朝鮮女人的秀髮哦,唐朝貴族女性特別喜歡。
朝鮮女性至今仍喜歡蓄長發,相當漂亮,飄飄然風情萬種(見下面幾張配圖),發質烏黑髮亮,受到大唐女白領的喜愛。
向唐朝進貢頭髮,實際相當於現在的出口貿易,唐朝廷要以超過貢品價值的物質來回報的。從史料記載來看,朝鮮向唐朝出口本國女人頭髮,還不只一次兩次,而是很多次。可以相見,朝鮮(新羅)當時是把女子頭髮當成外匯創收商品了——
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 新羅派遣向前線運糧的金庚信,向唐朝東征主帥蘇定方贈「 頭髮三十兩」 。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新羅王金興向唐朝進貢大批土產, 其中就有頭髮。
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或二十一年(公元733年), 新羅進貢大批土產, 其中「 頭髮」一項,多達「一百兩」。
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新羅進貢了大批土產, 這裡面也有頭髮。有趣的是這批頭髮數量既大, 又分兩種尺寸: 「四尺五寸頭髮百五十兩, 三尺五寸頭髮三百兩」。
而這些進貢的頭髮從《新唐書》的記載來看,主要是用於製作假髮。能夠作為貢品足見,當時假髮需求量大,且十分難得。不過也有假髮是來源一些少數民族地區, 這些民眾由於不受儒家思想左右, 或素有斷髮之俗。
但最有趣的是有人為追求好看的假髻,竟然剪掉真發來做假髮用。《集異記》曾記載說:「後齊時婦人,緣剪別以著假髻,而危邪之狀如飛鳥,坐於南面則髻心正西,始自宮內,被於四遠。」
就是當時宮中貴人繽妃, 為了追求頭髮造型的「飛烏之狀」, 竟然別掉真發, 戴上製作成「 危邪」 形狀的飛鳥型假髮髻, 也算是一種標新立異的時髦吧。而且這種風尚, 由後齊宮庭中傳出, 遠播天下四方。
隨著時代的發展,假髮的來源還有很多途徑。中國古代的假髮大多用於裝飾,來突出一種別樣的美麗,而古埃及的婦女也愛假髮,似乎她們熱衷的假髮並不僅僅是為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