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因為朋友偶然的一句玩笑,雷賓在自己的網店上掛起來「代人掃墓」的業務,代客掃墓的價格為500元一次。一做就是4年,訂單量也從0單增長到37單。
回想起第一次去代人掃墓時,雷賓說自己永遠忘不了當時那個狀態,緊張忐忑,點蠟燭的時候打火機一直無法打燃,手抖個不停。不過雷賓說現在他已經慢慢適應了。
代人掃墓的客戶一般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行動不方便的老人,親人不在身邊;第二種是在國內工作崗位上離不開的人,不能夠及時趕回來;第三種就是遠在國外,回來特別麻煩。
一般的祭拜對象是父母和祖父母。不過偶爾他也會有一些特殊訂單,比如今年有個來自湖北的訂單,要求給前女友掃墓。
雷賓一般會在祭拜前一天他核實墓地和路線,確保清明節當天能及時趕到。
「曾經有一筆業務很心動,要求5個人去香港掃墓,開出9萬元的價格,因為時間衝突,團隊沒接這筆大生意。」
當雷賓的業務推出來後,網絡上也有很多爭議。有專家表示,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文化中,通過清明節的祭祀活動,傳承的是孝道,表達的是對故去親友的思念和緬懷,無一不體現「情「和「孝」。而這些,是無法用金錢去衡量的。否則,不僅變為一種空洞的形式,而且還 「變味」了。
「偶爾有顧客要求下跪之類的,我是不接受的。」雷賓說,「這些情緒的表達應該是發自內心的,不能隨便讓一個陌生人來表達,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用錢買。」
雷賓說今年他不準備回家掃墓,同樣在外打工的父母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