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英雄人物眾多,數不勝數,在歷史的長河中,他們或光明磊落,或豪氣縱橫,或義薄雲天,都留下了精彩的故事,我們盤點一下,最霸氣的幾句話,看看都是誰說的?
第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這是大澤鄉起義時,陳勝說的,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
陳勝(?-公元前208年),字涉,陽城(今河南方城)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不久,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後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
第二句,彼可取而代之!
這是西楚霸王項羽說的,意思是可以奪取過來並且代替他。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後人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最後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自刎而死。
第三句,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這是魏延說的,意思是如果曹操親自帶大軍來,我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偏將十萬人,我就吞併了他們。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領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於潼關,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揮才能,心懷不滿。
諸葛亮死後,魏延與長史楊儀不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第四句,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這是太史慈說的,意思是男人應當沙場建功立業,位極人臣,現在志向沒有達成,怎麼就要死呢?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
太史慈原為劉繇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託給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
第五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這是曹操說的,意思是廣納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義之道駕馭他們,應該會無往不勝。
曹操(155年-220年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第六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是顧炎武說的,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顧炎武(1613—1682),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本名絳,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