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暴怒!中國又出現一漢奸,大肆出賣國家利益

@ 2016-09-24

據《環球時報》9月21日報道,2011年出走德國的「異見作家」廖亦武近來頗為活躍,又出新小說,又編排攻擊中國的話劇,在前東德國家安全部監獄博物館陸續上演多場。他還放言道,相信早晚有一天能把自己的作品帶到中國監獄裡演出。

《環球時報》評論稱,廖是投奔西方的異見分子中比較走運的一個。他到德國的時間不長,熱乎氣還沒過,得了幾個獎,出了幾本書,正是春風得意之時。在他之前,一波又一波的民運人士都在西方被捧了一陣後隕落了。

西方社會對來自中國的這類人似乎不斷「喜新厭舊」。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8月30日在白宮會見了7名「中國人權活動人士」,讓他們在G20之前「提建議」。

廖亦武編排的攻擊中國的話劇《子彈鴉片》

受邀者中無一名老一撥的民運人士,他們是所謂維權律師、牧師和民族宗教人士、「疆獨」分子、以及異見人士的親屬等。他們在中國都沒什麼名氣。在流亡西方的政治對抗人士中,要數民運人士對西方的政治崇拜最徹底了。

但他們如今最受冷落,原因是他們聚合不成什麼力量,「沒用」,不像達賴集團和「疆獨」分子們好歹能糾集一點勢力,「法輪功」不知從哪總能搞來錢,擅用流氓手段搞事。他們都和中國體制決裂了,對國家充滿惡意,罵中國成了他們的「職業依託」。

廖亦武參加德國書業和平獎頒獎儀式

只要中國一直好下去,他們都將前赴後繼地「被耗死」,他們的希望就是中國崩潰,那樣的話他們才可能「時來運轉」。實事求是說,最近這些年跑出去的政治異見人士絕大多數都是因個性化原因在國內待不下去了,其中不少人性格偏執,甚至古怪。

廖亦武

這種人到了西方,很容易越變越怪,很難正常融入新的生活。舉例來說,美國社會同他們一些人相處某種程度上比中國社會與他們相處更難,因此前者和他們實際變成了赤裸裸的相互利用關係。但由於中國巋然不動,他們的相互利用有時並不好玩,常常要腆著臉裝。

這些人本來在中國就大多沒什麼名氣,離開中國後就更沒影響了。他們在西方能不能運氣好些,取決於他們能否扮演好西方需要他們扮演的角色。他們既是個體,也被當成來自中國的符號,為顯示中國與西方的差異而存在,襯托中國的「落後」和「不人道」。

西方的庇護總體上鼓舞了中國政治異見人士,他們大概永遠都會存在,但人數不會多,而且會「新陳代謝」,維持一個小圈子。正常情況下他們的輕重就像是晴朗日子裡遠處傳來的憂傷的曲子,你可以駐足聽一下,也可以不管它,風一吹就走了。

廖亦武

由於在全球化中的成功,中國已經以新的面孔進入到美歐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但是這些人作為「話把」幫助西方社會保持了他們的優越感,他們可以指著這些人斥責中國說:瞧,你的人權不行。中國的前進和不斷強大對絕大多數國人來說都是欣喜的,但會讓那些極少數人痛苦不堪。他們很可能將痛苦整個餘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