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位經濟學家林毅夫、張維迎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議,引發關注。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林毅夫、張維迎都被視為「國家智囊」。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高層經濟智囊》一書中,收錄的12位高層智囊中,就有林毅夫、張維迎。
張維迎早在1984年就發表了《以價格改革為中心帶動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文,第一次提出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是30餘年改革史最重要的文章之一。林毅夫則是中南海的「座上賓」,僅十八大以來,不下5次出席習近平、李克強主持的座談,並在會上發言。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發現,這次關於產業政策的爭議,並不是林毅夫、張維迎第一次「交火」。自1995年以來,兩人圍繞國企改革等話題,激烈「交火」不下四次,每一次都引起了輿論關注。
橫跨20餘年的「林張之爭」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林毅夫、張維迎的第一次「交火」,發生在1995年,被經濟學界稱為北大「交火」事件。
當時,林毅夫提出,國企的主要問題是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負擔和政策負擔,導致國企缺乏活力,因此國企改革的方向是營造一個競爭性市場環境。
張維迎認為,企業的剩餘索取權和控制權必須匹配,因此掌握國企實際控制權的管理層應該獲得國企產權,國企改革的方向就是民營化。
兩人的第二次「交火」,是在2004年,CCER創辦1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
兩人同台辯論,就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期表達了各自的觀點。林毅夫認為,只要沿著當時的路子走下去,中國經濟再漲二三十年沒問題,到2030年,經濟總體規模一定趕超美國。
張維迎則擔心,未來2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將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將會使中國企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如果企業制度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將令人擔憂。
十年後,2014年7月,在追思經濟學家楊小凱逝世十周年的學術會議上,兩人三度「交火」。
林毅夫認為,過去35年,中國政府做的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討論的重點不應該是「政府要不要干預」,而是哪一種政府干預能夠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哪一種干預會失敗。政府協調,有可能失敗,但是沒有政府協調更失敗。
張維迎則提出,以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為例,認為如果沒有國家參與,經濟發展有可能更好。中國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經濟成就,是由於國家和政府減少了運用行政力量直接干預經濟過程、直接參與經濟過程乃至對一些經濟活動所施加的壟斷。
近日的「林張之爭」,是兩人1995年以來的第四次「交火」。截至目前,已經進入第二回合。
這次交火,「緣」起於今年8月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2016年夏季峰會。
在峰會上,張維迎發表演講,主張廢除一切形式的產業政策,9月13日,林毅夫發表文章,觀點鮮明地針鋒相對,認為經濟發展需要產業政策才能成功;兩天後,中秋休假期間,張維迎發文反駁,隨後,針對張的批評,林毅夫又進行了逐條反駁。
「值得點贊的爭鳴」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林毅夫、張維迎的每一次「交火」,都會引發一次經濟學界的大討論,還會收穫不少好評。
據媒體報道,兩人2014年的那次論戰,眾多在場的學者也加入其中,整個論戰「幾乎呈一邊倒的局面,多數學者選擇支持張維迎,只有少部分支持林。 」
兩人的最新一次「交火」,也就是1995年以來的第四次論戰,更是引發了對於中國產業政策的高度關注,連日來,不少經濟學者撰文表達個人的產業政策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就在新京報上發表文章《林毅夫張維迎之爭,真問題是什麼》,提出:如果說21年前的(林、張1995年的論戰)爭論,涉及國企改革的方向問題,那麼21年後的這次爭論則涉及中國的創新和技術進步問題,從而影響到中國能否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因此,我們不能把這些爭論僅僅看做是學術爭論,它們關涉中國的政策導向和經濟增長。
兩人的這次爭論還「驚動」了國家發改委。
在9月14日舉行的發改委發布會上,針對產業政策的爭論,發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趙辰昕說:「對於任何事物,社會上都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非常正常,對產業政策當然也不會例外」。
他表示正在評估當前的產業政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現有的產業政策確實存在與新常態不相適應的地方,從目前產業政策的實施情況看,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難題,我們要通過相關的調整來使這些政策適應新常態的需要」。
近日,還有不少評論人士發文評價說,學界有爭論是件好事,林、張你來我往的論戰,是「值得點贊的爭鳴」,這不只是簡單的個人爭論,而是一場關乎市場與政府的關係的大討論。
「國家智庫」中的同事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注意到,持續二十多年持續論戰,有媒體用「老冤家」這個詞形容林毅夫與張維迎的關係。
2014年8月,新華網采寫的一篇報道中就提出:張維迎是國內最早提出並系統論證雙軌制價格改革思路的學者,將企業家群體視為「經濟增長的國王」。作為更加強調「市場」的張維迎,與更加強調「政府」作用的林毅夫,是天生的一對「老冤家」。
有趣的是,這對「老冤家」還是老同事,時常在北京大學朗潤園裡碰面,因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就坐落在朗潤園中。
兩人都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全職教師,還是這所研究院的創始人,目前,林毅夫還任這個研究員的名譽院長。
新華社如此定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以『國家智庫』的角色,前瞻性地提出了眾多重大戰略、制度、政策和基礎理論問題,如電信改革、醫療改革、土地改革等」。
「政事兒」(微信ID:gcxxjgzh)發現,林毅夫與張維迎雖然學術觀點有分歧,不過兩人也有一個性格共同點:即便站在風口浪尖上,也針鋒相對地回應爭議。
《中國高層經濟智囊》一書,就曾用「風口浪尖上的學者」為標題,講述張維迎的故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張維迎擔任光華學院副院長、北大校長助理時,曾推行校改(即「燕園變法」),由此陷入風波之中,當年曾有教師發公開信,指責張維迎品行「卑鄙骯髒」。
書中記錄,張維迎曾自述,「對我的批評比我的觀點還要流行」。不過,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改革理念,還出版了《大學的邏輯》一書,,力證自己所言,說:「沒有深思熟慮,絕不輕言改革!」
2012年,林毅夫結束世界銀行的任期、回到北大繼續執教,沒過多久也陷入到風波中。
據媒體報道,當時,北大國發院專門為他舉行了一個內部交流會,討論他從世行帶回的新理論——新結構經濟學。這個新理論更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交流會上,林毅夫講了一個半小時PPT,中間沒有喝一口水。發言的同事們稱讚了他的諸多優點,教授陳平甚至說,「中國要有人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只能是林毅夫。」不過,陳平話鋒一轉,批評林的研究缺乏長遠的歷史視角。
「林毅夫臉上稍微露出一絲尷尬,但瞬間便被一個慣常的微笑替代」,媒體報道說,林先客氣地說,「陳老師每次評論都非常尖銳,這種尖銳的評論也讓討論雙方有機會對觀點進一步澄清。」隨後,林毅夫展示了自己的堅定:「但是,你的評論有些地方是譁眾取寵,實際上沒有事實根據,建議你先認真看看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