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1渾身機密不讓國會知道 想和中國「互相傷害」

@ 2016-09-22

2016年9月20日,美國宣布了新型戰略轟炸機B-21的綽號,據稱這個綽號是從美國空軍及其家屬提交的大量名字當中選取的,新飛機的代號 Raider,可以譯為「侵入者」(不是A-6攻擊機的「入侵者」Intruder)或者「突襲者」(美國有個著名的職業橄欖球隊叫「奧克蘭突襲者」,就是這個Raider)。

其實美國喜歡給飛機起綽號不僅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實際需要,因為英語當中數字詞不像漢字里這樣都是單音節詞,所以如果在無線電裡面說戰鬥機型號的時候有些拗口。於是他們就給每種飛機起了一個特定的綽號,朗朗上口。

美國戰機綽號文化典型代表:格魯曼一家「貓」,圖為F4F「野貓」

F6F「地獄貓」

F7F"虎貓」

F8F「熊貓」

F-14「雄貓」

同樣,他們給中國、俄羅斯的飛機也起了綽號,比如蘇-27「側衛」,殲-10「火鳥」(殲-10的北約代號是Firebird「火鳥」,不是傳說中的「惡棍」)等等,連殲-20現在也已經有了非官方綽號「黑鷹」(Black eagle),也有傳說可能官方綽號會稱為「火牙」(Firefang)。冷戰時代起,北約遵守給華約飛機起名字的時候選取辭彙的頭一個字母表示對方飛機的種類的規則,比如米格-17「柴梱」(Fagot),米格-19「農夫」(Farmer),蘇-27「側衛」(Flanker)等都是用「戰鬥機」的首字母F開頭的。

此外,美國空軍的命名經常含有一些特殊的意義。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格魯曼公司的所有戰鬥機,幾乎都是以各種「貓」來命名。什麼「地獄貓」(惡婦)(Hellcat)、「熊貓」(Bearcat)、「雄貓」(Tomcat)……而波音公司的轟炸機則喜歡「堡壘」,例如:B-17 「空中堡壘」,B-29「超級空中堡壘」,B-47「噴氣式堡壘」,B-52「同溫層堡壘」。

美國媒體目前也只能用這張缺乏細節的想像圖來推測B-21相對於B-2的改變

至於這次研製B-21的諾斯羅普,在轟炸機的命名上就沒那麼高調,之前的B-2叫做「幽靈」。(雙關「精神」,由於B-2數量稀少,每一架都被以「某某精神號」命名,搞的跟戰艦一樣)

而這一次的B-21,這個「侵入者」的名字,其實讓熟悉美國轟炸機名號的人們首先聯想到的,是當年康威爾公司的B-58「盜賊」(Hustler),沒錯就是西方奇幻小說、電影和遊戲中經常出現的那個職業,也可以叫做「飛賊」。(順便,有本著名的色情雜誌也叫這名字,因此或許還可以叫「採花大盜」啥的……)

當年B-58叫做「盜賊」還真是一個貼切的名字,因為該機當初設計的時候正是超音速飛機還是新生事物的時候,其設想就是通過超音速突防穿透蘇聯層層設防,對其後方重要目標投擲核武器,頗有點「高來高走」的江湖飛賊的意思。

說起來能和B-21的綽號拉上點關係的大概也就是B-58「盜賊」了

Raider也經常指殺人放火的強盜匪徒,玩過《輻射4》的諸位應該都見過這些滿身「殺馬特」的Raider

不過,為了在那個超音速飛機還是高科技的時代,B-58為了實現其兩倍音速突防的目標,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就是該機完全沒有設計彈艙,而是在機身下攜帶一個保型吊艙,裡面可以裝燃料和一枚核炸彈,在突防後就連吊艙帶炸彈一起扔下去。

也正是因為這種極端化的設計,B-58的使用彈性非常小,在其服役後不久爆發的越戰中,B-58轟炸機卻因為不能攜帶常規武器而顯得落寞無比。

其實美國在B-58前後研製的多種型號核戰專用飛機都有同樣的問題,海軍的超音速核攻擊機A-5是在機身內設計了一個管子,裡面容納核炸彈,投彈精度基本談不上,就是靠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來彌補這個缺陷。

此外還有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原本設計的時候只攜帶一枚核彈,此時速度也有,機動性也可以保障,生存力理論上不差。但在越戰的時候卻掛得滿是炸彈,被越南空軍的米格-17和米格-21當做靶子打,所謂的「自衛空戰」性能根本談不上發揮。

對B-21基本設計的猜測,兩名乘員,F135發動機兩台,機翼前緣安裝相控陣雷達,有一個大型彈艙

80年代就想搞A-12,海軍可是老早就想要類似B-2的隱身攻擊機咯,美國空軍豈能容忍?B-21立項和「黃貂魚」無人機改為空中加油機可算是空軍給海軍的一記大耳光:「就你丫這樣的,還一等人?」

反而是比這些「超音速時代」的先鋒更早設計的B-52戰略轟炸機,倒是從1949年一直飛到了今天(當然現在在役的B-52最老也是60年代製造的了)。原因就是這種飛機是一種設計上彈性很大的飛行平台,隨著時代變遷,各種新裝備,新設備都可以在上面找到空間,而不會如B-58這些飛機一樣,一旦不能執行預定任務,就變得毫無價值。

也正是由於這些「時代的眼淚」的經驗教訓,美國空軍後來設計轟炸機的時候十分注意其多用途特性和發展潛力,不論是B-1B,還是後來的B-2,其現在執行的任務都已經和設計的時候有相當大的區別。

今天發展B-21也是一樣,作為美國20年來開發的第一種新型轟炸機,該機被寄予了厚望,在五角大樓給國會的報告書中,著重強調該機的模塊化設計特性,根據未來的技術發展情況,該機可以方便地進行改進。

B-21國會報告書只有短短12頁,卻14次提到「機密」……簡直有點黑色幽默的意思

不過,目前關於B-21轟炸機的詳細真實情況,連美國國會都不掌握……

在國會情報局給議員們分發的B-21情況簡報里,對B-21的各種性能諱莫如深,已經到了讓人感到是故意「黑色幽默」的程度。

例如,在「基礎設計」一章,他們寫道:

B-21轟炸機有3種獨特的性能:

1,一個大型、多用途載荷艙,可以攜帶各種現役和未來武器。

2,航程(還是機密)

3,單價平均為5.5億美元,按2010年美元計算,這一數字公開宣布,以鼓勵製造商在限制之內展開競爭。

……

還有:

我們已經公布了一些細節,但並未提到任務要求的飛行速度,不過,根據遠程、大載荷,以及成本限制因素,B-21很可能是一種亞音速飛機。至於B-21飛機的尺寸、隱身要求、結構、發動機數量和類型、以及機載感測器,這些都是機密……

真是大寫的尷尬,讓國會老爺們怎麼討論嘛!說起來,這樣的保密程度,大概只有當年的「曼哈頓」工程和B-21的「親爹」——B-2隱身轟炸機研製的時候曾經享受過。

所以目前唯一可能作為討論依據的就只有美國空軍公布的一張設想圖。

這張圖實在缺乏想像力,基本這就是一架小型化的B-2轟炸機。

不過,根據5.5億美元的這個單價上限,我們倒是也可以大致推測出這架飛機應該不會像B-2轟炸機那麼大——那傢伙的單價可是21億美元。

儘管美國空軍對B-21如此高度保密,但我們還是可以試著通過現在極其有限的消息,對全身機密的B-21來個「懸絲診脈」:

波音公司根據X-47B「折線風箏」氣動設計放大而來的LRS-B方案,早年曾被認為在B-21競爭中有較大優勢

可以推測,B-21的尺寸比B-2小,載彈量也相應要小一些。

從諾斯羅普公司的傳統來看,該機採用飛翼構型應該是可信的,只不過由於想像圖上細節幾乎全部隱去,因此還無法確定其發動機數量和類型。但推測應該是兩台大推力渦扇發動機。

機載感測器方面,推測會與B-2類似,在機翼前緣安裝大尺寸的相控陣雷達天線。此外還可能安裝新的光電感測器,因為該機強調信息搜集能力,光電系統仍是目前識別地面、海面目標的最佳選擇,而且裝有光電感測器的B-52在阿富汗執行近距離支援作戰的能力,應該也是B-21未來要求實現的能力之一。

從現有信息我們可以推斷,B-21的總體載彈量或許會在20噸左右,也就是和「逆火」類似。不過由於採用飛翼外形,並且是一種亞音速飛機,其載荷航程特性應該會非常突出,其航程可能能達到一萬公里以上,作戰半徑起碼4000-5000公里,足以從關島起飛不經加油飛到中國沿海。

B-21的隱身性能應該起碼不亞於B-2,B-2的RCS據傳為0.0014平方米,足以突破冷戰末期設計的各種雷達防空系統。

諾斯羅普公司早先提交的模型看起來細節和B-2有更多的關係

不過,由於近年來反隱身技術的發展,即使是如此隱身的飛機,也很難突破嚴密的國土防空網,如當年B-2設計的時候那樣,能深入敵方領土上空搜索攻擊對方機動式洲際導彈了。

從目前流傳出來關於B-21的設計要求來看,該機除了執行攻擊任務,更重要的是它的情報搜集能力。以B-21的隱身性能,如果不深入敵方防空雷達網,還是可以在太平洋上空比較安全的飛行的。

此時它就可以利用機上的雷達、光電系統和電子情報搜集系統大量搜集戰場信息。對於進入隱身時代的未來戰爭而言,B-21的可以在相當安全前提下實施信息搜集行動的價值恐怕不亞於其打擊能力。

至於打擊能力,B-21一方面可以在對付除了一流強國的對手的時候繼續「高來高去」,獲得在敵方上空任意飛行的自由,另一方面在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則可以大幅度縮短敵方探測打擊的距離,在敵防空網薄弱的地方或者距離敵方本土有一定距離的地方獲得安全飛行自由,從這個空域,不論是發射遠程打擊彈藥,還是使用其他未來的先進武器實施作戰,都是完全可行的。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B-21設計意圖是立足於針對技術上不亞於美國的強大對手的作戰。其不再像傳統美國戰略轟炸機一樣,首要考慮的任務是用核武器獵殺對方的核武器。

這也可以從國會關於B-21的簡報中看出端倪,按照計劃,B-21將在實現初始作戰能力之後兩年才進行使用核武器的評估。

此外B-21設計特徵中還專門提到,該機未來也可能變成無人機。此前美國海軍研製UCLASS無人機的時候對該機的主要要求除了執行現在B-21預計要執行的信息搜集任務外,還要利用其隱身性能,去攻擊對方先進防空戰艦。

其實海軍一直都想要一種類似空軍B-2那樣的,具備強大對海對地搜索能力、隱身能力和打擊能力的遠程艦載機,冷戰結束前的A-12,後來的UCLASS都是對爭取這一能力的表現。當然,最後因為資金和無人機技術上的難題,UCLASS變成了「黃貂魚」方案,其性能重點要求也從偵查\攻擊變成了空中加油。

作為和美國海軍在國會爭奪撥款的「老對頭」,空軍實際上同樣希望前沿偵察監視\打擊敵方高性能防空艦的任務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看,B-21未來的定位就呼之欲出了。畢竟,在現在這個階段,不論是執行偵查還是打擊任務,有人機還是比無人機要靠譜的多。

當然,目前的這些推論都是在現有關於B-21的圖片和說法是真實的前提下做出的。

萬一諾斯羅普最後突然想起來把當年的YF-23放大當做轟炸機,那全世界軍事觀察者可能都要趴地上找眼鏡了……

萬一現在美國公布的B-21照片像當年公布給媒體的「F-19」照片一樣完全是掩護革命性全新設計的煙霧彈,那可就沒辦法了……

當然話又說回來,以美國現在的總體投資情況來看……我們只能說,這不像假的。

按計劃,B-21轟炸機將在2020年開始進入生產,製造數量可能超過100架,而且其設計指標針對中國的特點已經很明顯,那麼中國如何破解呢?

一方面,我們當然需要繼續加強自己的反隱身技術的研製。此前,我國曾宣布成功跟蹤朝鮮半島和太平洋上飛行的F-22戰鬥機,未來要在遠離己方密集防空探測系統的地方對付B-21這樣的具有更強隱身能力的B-21,自然也需要更新的反隱身技術。從當前信息來看,高性能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能是一個方向,不論是 055大型驅逐艦、未來的空警XX大型預警機,還是殲-20戰鬥機,這些平台都可能成為對付B-21的重要裝備。

殲-20當然是對付B-21的重要裝備之一

另一方面,敵可往,我亦可往。在當前對先進隱身技術尚無「特效藥」的前提下,發展自己的遠程、高度隱身打擊轟炸機,直接攻擊關島機場,把B-21的「巢穴」 端掉可能是更好的方案。在雙方都難以對付B-21這樣的轟炸機的前提下,只有一個關島基地可資利用的美國自然更容易被打敗。除非B-21的航程達到匪夷所思的程度,可以從夏威夷起飛,甚至從本土起飛,不經空中加油轟炸中國,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那時候,具備精確打擊能力的常規洲際彈道導彈或許就是進行反擊的考慮之一了。

不久前,我國空軍司令員馬曉天表示,中國也將研製「遠程打擊轟炸機」,用網路流行語說,這句話意思是:「來啊,互相傷害啊」……

其實,美國在亞太地區難找立腳之地,這也是美國不敢和中國進行全面冷戰的重要考量之一。關於中美兩國關係,筆者覺得還是那句話「打不敗的敵人,就是朋友」,從這個角度而言,針對美國的新武器,發展針鋒相對的對抗手段,這是中美「斗而不破」關係的重要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