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出現疑似長征11固體燃料火箭發射車的模型照片。照片中的火箭箭體寫有「CZ-11」字樣,使用10軸超長型發射車,可實現運輸、起豎、發射一體化。這款火箭發射車與此前網上曝光的東風41洲際飛彈發射車有些類似,可能主要技術上也相同。另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報道,長征11火箭將於2016年執行發射任務。
長征11固體燃料火箭發射車的模型照片
長十一火箭就被它的設計者們定位為「小個子」,它全長20.8米、直徑2.0米、體重58噸,只有長三甲系列火箭的助推器大小,你可別看它個頭小,推力卻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小衛星的發射需要:起飛推力達到120噸,在7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350公斤,低軌運載能力可達700公斤。圖中的模型上寫有「CZ-11字樣」。
長征11固體燃料火箭發射車的模型照片
長十一火箭被業內稱為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巡天急先鋒」,交給它一項任務,它24小時內就可以完成準備工作並進行發射。它「急」不是因為它「任性」,而是它「天賦異稟」:它的發動機使用固體燃料,有發射需求時,與衛星快速對接,扣上整流罩,完成幾項必要測試後就可以發射。圖為疑似東風41洲際飛彈發射車,與長征11火箭外形相似。
未來戰爭對衛星依賴較大,還需要臨時發射衛星加強通訊能力或者替換下損壞的衛星,這類臨時性衛星一般都重量小、壽命短,但是對發射響應速度要求很高。這種情況下使用常規的發射模式周期太長,發射基地也容易遭受攻擊,採用機動的發射車則安全快速的多,平時就可將發射車與衛星製造好待命,必要時可24小時內將衛星送上天空。
使用成熟的洲際飛彈發射車發射衛星需要改動的設備很少,技術風險和成本都很低,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
中國用「飛彈發射車」運火箭北京時間2015年9月20日,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全新研製的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成功將20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開創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這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應用進入新紀元,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第210次發射。
除了長征六號運載火箭這位「男主角」之外,「男二號」同樣值得重點關注!那就是新型的飛彈運輸/發射車。有網友爆料稱,這款車代號為CZ-6號發射車,甚至可以無人駕駛!
圖為: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的運輸/發射車
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研製,是軍工技術服務美麗中國建設、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此舉不但提高了我國空間進入能力,實現運載技術跨越式發展,縮小與世界先進國家差距,還實現了我國在大推力、高可靠性、高適應性、低成本、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領域的關鍵技術突破,對我國運載火箭後續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於2009年8月正式批覆立項。火箭全長29米,一級直徑3.35米,二、三級直徑2.25米,起飛推力1200千牛。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採用了全新的總體方案、結構形式、動力系統和電氣系統,自主創新成果達幾十項。發射可靠性提高到0.9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火箭首次採用高壓補燃循環無毒無污染液氧煤油發動機、「三平」測發模式,成功突破高精度控制技術、氧箱自增壓技術、燃氣滾控技術、箭地一體化快速測發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並按照「通用化、組合化、系列化」的設計思路,可進一步提高運載能力,有效提高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標誌著我國在運載火箭現代化、模塊化方面邁出了堅實一步。在長征六號研製的基礎上,上海航天還將繼續開拓創新,研製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打造長征六號升級版,預計將在「十三五」期間實現首飛。
參與本次發射任務的衛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下屬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國防科大、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單位研製,創造了國內單次發射衛星數量之最。為滿足多星發射任務要求,各方開展了多輪次的論證和數學仿真,並探索系列化、標準化多星發射接口,為後續單發火箭進行更多數量衛星發射奠定了技術基礎。傳統火箭執行發射任務,需要分段運輸至發射場,再在塔架上完成各子級的垂直吊裝總裝和測試。現役運載火箭中,唯有執行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採用了垂直轉運模式。而長征六號針對後續衛星發射的需求,在國內運載火箭領域創造性地採用了「三平」測發模式,對現役火箭的測發模式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變革。
圖為:中國東風-21飛彈發射車偽裝成民用大貨
此前也有許多解放軍「軍用」偽裝「民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