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果敢縣地處緬北薩爾溫江東岸, 面積約為5200 平方公里。與我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鎮康縣、滄源縣、耿馬縣以及保山地區的龍陵縣接壤, 國境線達250 公里。緬甸果敢地區數百年來, 特別是近百年來的歷史, 可以說是以經營毒品而獲取利益為目的的武裝割據勢力的歷史, 也是緬北數支地方武裝勢力形成、發展史的縮影。
如果追溯果敢歷史的源頭, 它與中國古代的一個皇帝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即使在今天,許多果敢人依然以皇裔後代而自稱。明代中期, 國勢強盛, 周邊各少數民族部落紛紛稱臣納貢, 接受明王朝的統治。在當時雲南與現在緬甸北部克欽邦、撣邦接壤的地方, 明朝採取「以夷治夷」的方式對邊境「蠻夷」進行統治。明王朝在此設立了6 個宣撫司、宣慰司, 其中2 個是在目前緬甸版圖上的孟養和木邦。當時, 明朝的統治範圍很廣, 薩爾溫江的上游是中國的內河,伊洛瓦底江上游的一部分也在明王朝的統治範圍。在伊洛瓦底江邊的八莫, 明朝設立「威遠營」 , 並在此築壇誓眾, 其誓詞曰: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獻, 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
1593 年, 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 為了加強邊防, 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 即神護關(今雲南騰衝縣西北孟卡山)、萬仞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孟弄山)、巨石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 三關劃歸緬甸)。這八關的關址距當時中緬邊界數十里至數百里不等。
1602 年—1606 年間, 緬人舉兵向北進攻, 先後攻占八莫、孟養等地。1658 年3 月, 南明「小朝庭」桂王永曆帝朱由榔, 為「大西軍」擁戴而舉旗反清。同年10 月進入雲南, 終因不敵清兵而放棄昆明, 經保山、騰衝退入緬甸。雖然戰事落敗, 但在此期間卻出現一個驍勇善戰的羅姓將領, 這就是後來在「金三角」威震一方的果敢人羅星漢的先祖。
1662 年, 吳三桂率清兵10 萬之眾抵達緬甸阿瓦城郊, 緬王莽白即將永曆帝及其母子妻妾送交清軍。永曆帝於同年6 月被絞死於雲南昆明。在此之後, 朱由榔的數千隨從, 有的降清,有的逃往內地, 但絕大部分官兵百姓留在了緬甸北部地區。果敢地區的漢人便是這些明末官兵的後裔, 果敢土司和萊莫土司也均延承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官僚體系。
這一時期的果敢地區還有一部分漢人, 這就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 上的商賈馬幫。他們因留戀緬北而長久留了下來, 其中以雲南、貴州、四川人居多。此外, 「二戰」中被打散的國民黨遠征軍的老兵們, 因衣食無著, 被迫流落緬北, 輾轉來到果敢。
因此, 在緬北果敢一帶, 人們的籍貫不僅有雲貴高原, 還有湖南、湖北、浙江、江蘇、江西等地。羅星漢家的祖籍, 就是中國南京人, 傳至羅星漢正好是第10 代。
永曆帝事件不久, 在今臘戍附近的登尼, 清政府設立「木邦宣慰司」一職, 命其世守其地。但清政府畢竟鞭長莫及, 多時是統而不治, 實際上成為「化外之邦」 。1897 年, 英人與清王朝談判定界, 果敢正式劃入英屬緬甸。
整個果敢轄區呈條狀, 多為山區、丘陵, 主要是由三個大「壩子」組成, 其中最著名的是「麻粟壩」 。平均海拔1216 米, 年平均氣溫16 .8 度, 年平均降雨量1674 毫米。
果敢南部是聞名於世的萊莫山, 它雖然在地理上屬於當陽, 但與麻栗壩卻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歷史上, 萊莫土司、果敢(滾弄)土司均承襲了明清的祖制, 所不同的是, 萊莫山由於是緬甸撣人的聚居區, 漢撣文化交融在了一起, 而果敢至今仍是較完整的華人傳統。無論從文化底蘊, 還是對於族系的認同上, 這些地區的大多數百姓, 幾乎都以自己是華人而自豪。在生活方式和習慣上, 也與中國別無二致。對於任何外部勢力, 這裡有一種天然的抵制與排斥。這也是作為緬甸少數民族的果敢漢人始終與緬人不能融合的原因所在。
英人統治緬甸時期, 果敢、萊莫等地因是撣族聚居地而享受到了較大的民族自治權利, 傳統的社會形態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二戰時期, 這裡山高皇帝遠, 同時日本人對撣邦網開一面, 同英國人一樣, 採取了寬鬆的統治方式, 使區內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值得一提的是, 在反法西斯鬥爭中, 撣族、旅緬華人以及許多土司武裝, 奮起抗戰, 為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在果敢地區活躍著數支地方勢力, 最具影響力的是羅氏家族、楊氏家族、彭家聲及果敢同盟軍等。這幾支地方集團的發展史, 與果敢歷史演進的關係是如此密切, 以致於我們在研究果敢的歷史與現狀時均無法予以迴避。這些地方勢力的形成與發展, 則構成了果敢歷史的主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