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幾年以來,韓國要求恢復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了,這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民間層面上,有很多高官和知名人士都參與到漢字恢復運動中來了。
韓國第15任總統金大中、前文化觀光部部長申樂均、朴正熙時代的陸軍參謀總長李在田,均公開呼籲過韓國要恢復漢字。
(朴槿惠和金大中)
首爾大學教授鄭秉學、著名詩人金芝河、前駐日大使孔魯明(自稱為孔子後代)、原韓國總理高建,也公開呼籲過韓國要恢復漢字。
韓國推動漢字恢復運動的著名團體是: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李在田、鄭秉學、金芝河、孔魯明、高建均是該聯合會的核心人物。
韓國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認為,漢字是東亞的通用文字;韓語應該和日語一樣使用漢字;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的義務教育。
(潘基文贈送給歐巴馬的字,也是用漢字寫的,而不是用韓文寫的,可見用漢字顯得更正式)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現在強烈呼恢復漢字,當初為什麼又那麼輕易地把漢字給廢除了呢?因為當時韓國正處於朴正熙專制時代,這種強制推行的政策,只有在鐵腕總統統治的年代才能施行,韓國的漢字已經用了幾千年了,當初廢除漢字的時候,遭到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的強烈抵制,很多大學教授被迫辭職,抗議廢除漢字。
韓國在1971年正式廢除漢字的,到了1998年,原陸軍參謀總長李在田就開始強烈呼籲恢復漢字,不到30年的時間,韓國人就受不了沒有漢字的語言文學了。
(韓國年輕人參加集會,要求韓國教育部門重視漢文教育)
韓文是拼音文字,韓語裡有70%的單詞是漢字詞,這些漢字詞全部變成拼音,導致的結果是沒法區別同音字,只能根據上下文去理解。所以韓國的身份證上的名字必須用漢字書寫,否則同名的人太多了。韓國重要的法律文書和商業文件,也是用漢字書寫的,這樣更正規,防止出現歧義。
那有人說,西方國家也使用拼音文字,為什麼沒有那麼多同音字呢?注意!語言和文字是相互影響,相互發展的,西方國家使用拼音文字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在這麼長的時間裡,發展出來一套適合拼音文字的語法系統和構詞法,字母文字複雜的曲折變化,不會存在太多的同音字,即使是出現少量的同音字,但拼法卻是不相同的。
(韓國街頭上的一些路標,也會用漢字標註)
漢字單字就很複雜,語法不需要過多的曲折變化,就能表達豐富多彩的內容,韓語一開始是用漢字書寫的,深受漢語的影響,因此韓語語法的曲折變化也不多。1971年,韓國猛然換成了拼音文字,這就造成了韓語的語法簡單,單字也簡單,整個的語言系統變得毫無文學性可言,語言有時候需要簡單,但太簡單了,也會有麻煩,比如容易產生歧義。
韓語變成拼音以後,至少有70%的詞彙,韓國人是無法通過韓文來理解詞的本義的,因此造成了學習困難、國民語言理解能力下降等問題。在韓國,想當文學家,必須學漢字,學習法律,也要學漢字。學習歷史,那更要學漢字了,韓國幾千年的歷史都是用漢字書寫的。
現在的韓國人認為,漢字是東亞的通用語,韓語應該和日語一樣使用漢字,施行韓漢並用的策略,所謂韓漢並用,就是虛詞和固有詞使用韓文,而實詞和文學性的詞彙則儘量多使用漢字,這樣能提高國民的語言文學能力。漢字既然是東亞的通用語,韓國人不用,那只能是給自己造成損失,所以不必要為了所謂的民族尊嚴,而放棄使用漢字。
(韓國古代建築上的匾額都是漢字)
此外,韓國人放棄使用漢字以後,還面臨著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文化的斷層,韓國的年輕人幾乎看不懂古代的書籍,也看不懂文物古蹟上的漢字,正如前韓國總統金大中所說的「如果無視漢字的話,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及傳統」、「 漢字並用為首要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