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大名垂宇宙,萬古雲霄一羽毛。這是杜甫對諸葛亮崇拜的歌頌。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是陸遊對諸葛亮由衷的歌頌。
三國亂世出英雄,人才輩出。論政治,論文學,論軍事,尤其論結果和成就,諸葛亮都不能算是最傑出的。
魏國的荀彧、荀攸、賈詡,東吳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人都是時代翹楚,政治才能和軍事才幹均不在諸葛亮之下,有的在智謀上還可能略勝於諸葛亮,甚至有些人獲得的成就比諸葛亮還高,但為什麼死後諸葛亮名滿天下,其他人卻聲名沉淪?
我記得我高中的歷史書,曹操畫像下標: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而諸葛亮畫像下標: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你知道「傑出」和「著名」的區別嗎?傑出是蓋棺論定,但著名的不一定傑出,也許是徒有虛名。
可為什麼百代之後,諸葛亮香火不斷,而曹操還被掘墓了?
這有點像馬太效應,同是進化論的發現者,達爾文譽滿全球,而華萊士幾乎被遺忘。德國功勳科學家赫爾曼·哈肯建立的協同學理論對此有精彩的論述:處於不穩定的平衡,一旦出現一個微小的漲落,強的不斷被加強,弱的不斷被削弱。
在諸葛亮這裡,這個漲落就是人品。現在網上常說人品爆發,我覺得很有道理。
荀彧輔佐曹操消滅諸侯,藉以匡扶漢室,但事與願違。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篡逆是早晚的事。
荀攸扶曹不扶漢,與關公的「降漢不降曹」相比,高低立現。
賈詡就不用說了,智力超群,但黑白不分。賈詡先後跟過董卓、李傕郭汜、張濟、張繡,干過不少壞事,後來投靠了曹操才稍微像樣一些。
周瑜死的早,但他的思想包括陸遜、孫權的思想基本上跟魯肅如出一轍。那麼魯肅的思想是什麼呢?
魯肅初見孫權時,對孫權說:「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就是有名的「吳中對」。
魯肅的話,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偏安東南。有機會就攻占北方,沒機會就力保江東。
魯肅的「吳中對」絕不亞於諸葛亮的「隆中對」,而且更加切實可行,但格局顯然要比諸葛亮低多了。東吳君臣胸無大志,而諸葛亮以統一中國為己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對後世的影響是相當巨大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強烈熏化下,歷經四百年分裂的中國終於又統一在隋政權下。
即便是發動戰爭,也可以看出人品差異。諸葛亮北伐,每患糧草不繼,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參加耕種的士兵雜於渭濱農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諸葛亮有匡天下之志,因此待魏國子民猶如本國。這是仁義之師。
同樣是丞相的陸遜是怎麼乾的呢?嘉禾五年,陸遜攻打襄陽不下,準備退兵,但他害怕不能全身而退,因此分遣部隊突襲周邊新市、安陸、石陽三個小縣城,屠殺趕集的平民百姓,「斬首獲生,凡千餘人。」陸遜藉此製造恐怖氣氛,果然奏效。魏兵閉城固守,陸遜得還。這個是殘暴之師。
人經常做好事並不難,難在一輩子不幹一件對不起良心的事。
如果你要在歷史上找一個能被社會各階層都普遍讚譽的人物,這個人肯定是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