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過程中,孕媽咪的子宮隨著胎兒的長大,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而一朝分娩後,子宮恢復到孕前的狀態,也需要時間。生產後,子宮的恢復到底需要多長時間呢?自己的子宮是否恢復正常了呢?
分娩時胎兒脫離寄生狀態,隨著胎兒及其附屬物的娩出,子宮迅速縮復,通常需要6~8周的時間恢復至孕前狀態。
產後4周:子宮頸恢復正常大小
產後1周:子宮降為500克,產後1周以內,子宮以每天一橫指的速度下降,產後7~10日子宮頸內口關閉,此後可以坐浴。
產後2周:子宮降為300克,子宮進入盆腔,腹部檢查不能觸及宮底。
產後3周:胎盤附著部位以外的子宮內膜,基本修復。產後4周:懷孕之後,由於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宮頸會出現一些變化,宮頸體積增大,柱狀上皮向宮頸管陰 道部生長,使宮頸看起來像是有宮頸糜爛,或使原有的宮頸糜爛看起來像是加重了。
分娩結束時,因子宮頸充血、水腫而變得非常鬆軟,皺起來如同裙邊樣。產後4周左右,子宮頸就基本恢復到正常大小。
TIPS:惡露排出時間表
產後6周:子宮降為500克,恢復至孕前大小
子宮的位置在懷孕時,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1.一般妊娠3個月,在恥骨聯合上2~3橫指處,可摸到子宮底部;
2. 妊娠4個月,子宮底部位於臍與恥骨聯合之間;
3.妊娠5個月,子宮底部平齊臍,這時從外觀可見腹部隆起;
4.妊娠32周,子宮底部在臍與胸骨劍突之間;
5. 足月時,子宮底在劍突下2~3橫指;
6. 當胎兒頭入骨盆後,子宮底可降低。
一般來說,新媽媽與分娩後第1天,子宮底在臍下1~2橫指,以後每日下降約1.2厘米。子宮一般在10~14天左右縮入盆腔,從下腹部就摸不到子宮了。到產後6周時,子宮恢復,子宮便可恢復到正常大小。
子宮之所以有如此變化,是由於子宮肌肉劇烈收縮,促使子宮壁的血管閉鎖或狹窄,引起局部貧血,肌纖維的泡漿蛋白髮生自溶作用之故。
產後8周:子宮內膜修復完成
一般說,正常女性的子宮內膜厚度一般在8~10毫米左右,女性懷孕後,子宮內膜厚度會有所增加,一般會增加到10~12毫米的範圍內,子宮內膜的增厚對胎兒的發育有保護的作用。
分娩時,胎盤和胎膜與子宮壁分離後,由母體排出。蛻膜組織碎片也陸續隨惡露排出。子宮內膜的基底層細胞逐漸增生、修復,新生的子宮內膜覆蓋整個宮腔。
相對於宮頸和宮體來說,子宮內膜的修復過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需要6~8周才能修復完全。其中,胎盤附著面,需要的修復時間最長。一般來講,分娩後胎盤附著面的面積約手掌大,至產後2周縮小至直徑3~4厘米,並於產後6~8周才能完全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