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中關係緩和?73億美元,中澳財團收購墨爾本港

@ 2016-09-20

繼達爾文港之後,中企又出手參與到澳大利亞一個繁忙的港口中去,並且獲得了成功。而這項收購獲批,也被外媒視為中澳關係緩和的信號。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或許可以向中國方面證明,此前的電網收購案被否只是個案,而澳大利亞依然歡迎中國投資。

此區域是澳大利亞最繁忙的水上貨運港口,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維多利亞州南部沿海的亞拉河口的墨爾本市.

據路透社9月19日報道,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維多利亞州政府當天宣布,已同意將澳大利亞最繁忙港口墨爾本港的50年租賃權以97億澳元(約合73億美元)出售給一個包括中國和澳大利亞主權財富基金在內的國際財團,遠高於此前預期的58億澳元,交易預計在10月31日前完成。

墨爾本港是澳大利亞最繁忙的港口

這也是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去年年底生效以來,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第一筆大型投資項目。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第二大城市,是維多利亞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的工業重鎮。墨爾本港位於菲利普港灣(PORT PHILLIP BAY)北側的霍布森斯(HOBSONS)灣內,是澳大利亞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也是澳大利亞最繁忙的水上貨運港口,每年處理澳大利亞38%的水路貨櫃運輸。

作為澳洲第二繁忙的港口,墨爾本港的銷售過程已進入第二輪。至少兩個競標財團進入了最後一輪,可能還會有一個額外的中資集團。

據悉,墨爾本港此次出售是澳大利亞超過1000億澳元的私有化計劃之一,目的是為削減州政府及聯邦政府的債務。

維多利亞州國庫部長蒂姆-帕拉斯(Tim Pallas)表示,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將擁有墨爾本港五分之一的租賃權,澳大利亞主權財富基金——未來基金(Future Fund)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市政雇員退休金計劃(OMERS)也將各自擁有五分之一,其他投資者包括昆士蘭州政府投資工具QIC,總部設在紐約的「全球基礎設施合作夥伴」(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GIS),美國加州公共雇員退休金計劃和韓國養老基金NTS。帕拉斯補充稱,所有外國買家的投資均已獲得監管批准。

維多利亞州國庫部長蒂姆-帕拉斯(Tim Pallas)

分析人士稱,澳大利亞此次允許中國主權財富基金參與收購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和此前否決中國財團收購新南威爾斯州電網公司Ausgrid 而導致的中澳雙邊緊張關係,顯示澳大利亞仍然歡迎中國投資。

2005年10月,中國民營企業嵐橋集團將以5.06億澳元獲得了達爾文港99年的租賃權,在澳國內引發疑慮。今年3月,澳大利亞出台新規定,國內重大基礎建設售予私人外資將接受更嚴格的審查。

此前,澳大利亞以民眾反對向海外投資者出售基礎設施和國家安全為由,拒絕了李嘉誠與中國國家電網對澳最大電網Ausgrid的競標。

墨爾本港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貨櫃碼頭,是澳東南地區羊毛、肉類、水果及穀物的輸出港,包括四大國際貨櫃碼頭。墨爾本港每年有超過3000艘船隻進入,年處理能力達250萬個貨櫃,約占澳貨櫃貿易的38%。2014財年,墨爾本港稅前盈利2.07億澳元。

去年5月,維多利亞州政府正式啟動大規模基礎設施私有化進程,將向市場出讓墨爾本港50年租賃權,州議會通過的立法確定交易框架,規定租賃權益轉讓所得將用於改善地面交通樞紐。該項租賃預計可回收60億澳元資金用於發展交通基建項目,而這將成為澳史上最大資產循環計劃之一。為保護進出口商權益,州政府規定15年內港口使用費率的調整須與CPI掛鉤。

澳媒此前稱,墨爾本港口私有化進程面臨國家安全的嚴苛門檻,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或攬權阻止外國買家競標。報道援引澳國庫部長莫里森的表態作為例證。莫里森表示,政府計劃短期內免除有意收購重要國有資產股權的公司的審查豁免權。這表明,一些競標的外國私營企業可能會被取消競標資格。

墨爾本港是澳大利亞最繁忙的港口

英國廣播公司(BBC)19日稱,這是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去年年底生效以來中國在澳大利亞的第一筆大型投資項目。有分析人士認為,此舉或許可以向中國方面證明,此前的電網收購案被否只是個案。

墨爾本港最終成交價是97億澳元,遠遠超過維多利亞州州政府此前預期的58億澳元成交目標。相比之下,2013年售出的雪梨兩大港僅為政府增加50億澳元收入。

澳大利亞投資專家分析稱,由於證券市場的實際投資回收率越來越低,回收周期越來越長,導致國際投資者開始更加看好實體和基礎建設投資應該是成交價激增的主要原因。

而維州財長帕拉斯就向彭博社表示:「投資者意識到他們將生活在一個長期低回報的環境下,他們開始尋求安全投資。」

另有分析表示,澳大利亞此次允許中國主權基金參與收購大型項目,也有一箭雙鵰、一舉兩得之意。澳大利亞一方面可獲得來自中方的資金,另一方面也可從一定程度上緩和因否決中國公司收購電網案而導致的雙邊關係緊張。

澳華財經在線早前的報道指出,澳大利亞各地政府在去年關鍵性的選舉完成後,陸續發起總值約達千億澳元的基礎設施資產拋售,基礎設施投資將會成為未來幾年在澳併購活動反覆出現的主題。2015年中,澳史上首份基礎設施審計報告出爐,諮詢機構指出,隨著人口和經濟增長,全國範圍內道路交通阻塞及其它基礎設施瓶頸將逐步凸顯,影響和制約國家生產力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增強和促進私營部門對基礎設施網絡的投資和運營有著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唯有如此,澳大利亞基礎設施才能跟得上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支持澳經濟在全球化時代下更好發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