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蝦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可能說車蝦我們中大部分人會覺得陌生,但說到日本對蝦、斑節蝦、竹節蝦,想必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車蝦在很多國家都有出產。除了棲息在日本的沖繩、鹿兒島、熊本、愛媛、愛知、大分、福岡等地,韓國、中國、澳大利亞北部、斐濟、東南亞、地中海東部也有車蝦的身影。
車蝦的寓意
在日本,蝦往往是長壽的象徵,在御節料理中也常以車蝦代表福壽安康(悲劇的是車蝦其實是個短命鬼,相比牡丹蝦8-10年的壽命,車蝦1-3年的一生頗為短暫。)。不過車蝦雖然短命但長得卻很快,一隻成年車蝦的體型和一隻成年牡丹蝦不相上下,平均15cm左右。雌性往往比雄性大一些。
因為備受重視,車蝦在不同生長階段,根據長度和重量也被賦予不同的名稱:細卷/鞘卷(10cm/20g以下)、卷(10-15cm/20-40g)、車(15-20cm/40g-100g)、大車(20cm/100g以上)。
車蝦煮熟後顏色喜慶、肉質厚實緊緻、味道鮮美。日本人常說「龍蝦之姿,車蝦之味」 (姿のイセエビ、味のクルマエビ),認為車蝦的味道是蝦類翹楚。
吃牡丹蝦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嬌嗔地表示要吃抱籽牡丹蝦。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從未出現過抱籽車蝦。這主要是因為車蝦的生命比較短暫,成長、交配、活動以占據了它們很多的時間。
不過雖然沒有抱籽,但吃雌車蝦也可能會有彩頭。產卵之前的雌蝦頭部會有未成熟的墨綠色卵巢,生吃有接近海膽的美味;煮熟之後顏色橙紅,同樣好味。
車蝦的時令
什麼季節吃車蝦好呢?即使在日本也有不同的說法。
有人說夏季是吃車蝦的季節。確實,夏季車蝦忙著社交和生兒育女,喪心病狂地活躍,所以捕撈起來相對容易,漁獲量較大。然而,在產卵期車蝦體內甜味胺基酸的主要來源甘氨酸含量變低,苦味的精氨酸含量升高,味道變差。
而到了晚秋至冬季,車蝦又開始豐腴起來,甘氨酸含量達到最高值。所以,雖然這個季節車蝦喜歡蟄伏在水底,不易捕撈,但從味道來看,是更好的食用時令。
當然,以上說的是天然車蝦。養殖車蝦並沒有特別時令。而實際上,在日本占產量八成以上的都是養殖車蝦,以沖繩、熊本、鹿兒島三縣為最。明治、大正時代的瘋狂捕撈讓車蝦數量銳減,所以當上世紀60年代車蝦養殖技術推出,便立刻俘獲了霓虹金的饕餮心。
天然車蝦與養殖車蝦有什麼區別?
相對其他海產,天然車蝦和養殖車蝦味道的差別比較細微,養殖車蝦也很易於被大眾接受,只有資深老饕或是料理人才會指出二者顏色和香氣上的微妙不同,也只有一些高端壽司店或天婦羅店才會堅持以高價買入天然車蝦,對味蕾的制高點不曾妥協。
車蝦的吃法
上次說牡丹蝦的時候提到,牡丹蝦是生食蝦的王者,而車蝦則以熟食為主。從江戶時代起,車蝦就成為江戶前壽司和天婦羅的重要食材,來自東京灣的車蝦也是料理人津津樂道的逸品。
車蝦以活蝦現吃為宜,一旦死亡,肉質容易敗壞,價格也會下跌很多。所以,很多料理店會備有水槽,將活車蝦養起來,客人點單時再加工。
作為江戶前壽司食材的車蝦通常是熟食。用竹籤串直活車蝦、煮熟後再冷卻做壽司料。煮熟後的車蝦艷麗迷人、脆彈微甜、味道周正。有的壽司店選用體型稍小的車蝦,捏成一枚壽司;有的則選用體型大的車蝦捏成壽司,再一切為二。
雖然以熟食聞名,車蝦也可以生食。生食的極致是活食。車蝦活食的方式是戰後在大阪流行起來的。因活蝦現剝,放在壽司飯上時仍有躍動的感覺而被稱為「跳舞(踴り)」,有人趨之若鶩,有人則認為這是個悲傷的故事(相比我國的醉蝦,這個好像更悲傷些)。
熟食和生食到底哪個好呢?
雖然車蝦的甘氨酸含量在蝦類中高居首位,但因為以活蝦現吃為宜的原則,車蝦死後並沒有機會進行充分的三磷酸腺苷(ATP)和蛋白分解過程。所以在生食的情況下,車蝦的鮮味和甜味物質並不能完全釋放。而在加熱到47 ℃左右時,ATP可以分解為單磷酸腺苷(AMP),帶來甜味。在45℃左右時,揮發性芳香成分總含量達到頂峰,而隨溫度升高揮發性芳香成分種類變得更為豐富,帶來復合的香氣。這麼說來,好像熟食是更加美味、衛生、人道的選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