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即使售價翻倍,我們每天還是會照樣客滿!但我不會這麼做的。」Gaggan Anand 主廚位在曼谷的同名印度餐廳 Gaggan 連續兩度奪下亞洲最佳 50 餐廳榜首,累積的名氣與聲望讓 Gaggan 大排長龍,大可漲價的他卻在 CNN 報導中透露,堅持原價是因為他希望自己的食物沒有階級之分。
Gaggan 主廚以直截了當的作風聞名,他更曾說過 Gaggan 餐廳最多只開十年,計劃像 El Bulli 鬥牛犬餐廳一樣選在巔峰見好就收。懷抱著這些想法做事的 Gaggan 主廚對於高級餐飲又有哪些看法?他是否建議年輕廚師走這條路呢?在 Lucky Peach的訪問中,這位亞洲名廚暢談自己的見解。
請問您如何定義高級餐飲?
高級餐飲的定義可說是十年一變。就目前而言,高級餐飲的重點不在於提供 220% 完美、零瑕疵的服務,高級餐飲的精華來自食物本身,但不該造成客人負擔或困擾。像我自己去 fine dining 餐廳吃一頓五小時的飯,第三個小時過後我就累到巴不得可以回家。其實現代人的注意力很短暫,所以精緻餐飲必須縮短時程,變得更聰明才行。廚房裡每位廚師都負責一道菜,每道菜都該在一分鐘之內製作完成才對。
▲印度餐廳 Gaggan 的菜色精緻俐落。
你的習慣是在前二十分鐘上十道菜?
沒錯,就像日本料理 Omakase 一樣(お任せ,意指完全信任師傅,交由師傅決定食材與烹調方式)在一小時內結束但仍舊極度精緻,是可以拿下米其林三星等級的。說到上菜習慣,這是每位廚師的專業選擇,我個人會希望在盤子上的東西越少越好,有時太多反而會讓人困惑。你知道知名壽司店都怎麼做嗎?他們切魚生、製作頂級壽司米、採用極少調味,然後就新鮮上桌了,全部二十分鐘內搞定。而甜點僅是切塊的哈密瓜,但絕對會是你這輩子吃過最美味的哈密瓜,這就是精緻料理啊!
另一點是,高級餐飲的服務必須極度友善,我們餐廳員工負責上餐、斟倒酒水,客人冷了遞上披肩、羊毛毯,貼心舒適是我們的風格。
▲Gaggan 裝潢簡約柔和。
就您看來,高級餐飲的地位如同過去一般舉足輕重嗎?
不,我不這麼認為。精緻餐飲和精緻食物間有一條模糊的界限,現在這兩者已經合而為一了。精緻食物就是好吃的食物——要非常新鮮、經過完善烹調手續而成。舉個例子吧,如果你到 Meatlicious¹ 品嚐我們的檸檬醃生魚 (ceviche)、幼鰤魚,所有食材都新鮮無比,螃蟹、干貝來自北海道,採用秘魯酪梨。這樣一間 casual 輕鬆的餐廳,要是用造型精巧的器皿盛盤,撒點花瓣再加上吸睛的點綴,那就成了高級餐飲 fine dining ,不過吃起來味道可是一樣精緻美味,達到高級餐飲水準的。
¹ Gaggan 的另一間餐廳,風格輕鬆悠閒著輕裝即可,專門供應 comfort food 舒心食物
▲Meatlicious 風格輕鬆休閒。
請問您認為年輕廚師進入高級餐飲磨練,對職涯發展重要嗎?他們能學到什麼?
每個廚房都有各自的哲學,廚師必須參透自己所屬廚房的理念,而每位主廚對高級餐飲都有獨特的闡述與解讀。比如羅卡兄弟跟 El Bulli 鬥牛犬餐廳的廚房是完全兩個樣,雖然同在西班牙卻風格迥異。赫斯頓 (Heston Blumenthal) 是這樣、湯瑪士凱勒 (Thomas Keller) 也是如此。
我常覺得,如果你真想豐富自己的廚師生涯,那麼高級餐飲就是必經的歷程,你會磨練出紀律,生活也有了固定節奏框架。煎漢堡肉、煮麵條、炸日式豬排或許會像搖滾明星那般酷炫,但做精緻餐飲你必須守紀律、有耐心。缺乏耐性是不行的,高級餐飲一道菜可能需要 12、24 或是 36 小時備料烹調,但上桌後客人三分鐘甚至三秒鐘內就吃個精光了。
▲名廚赫斯頓(左)及湯瑪士凱勒(右)。
你最熱愛或最受不了高級餐飲的哪一點?
精緻食物、精緻餐飲要夠美味,這點毋庸置疑。 [某些 fine dining 餐廳] 會告訴你,「吃下這張紙就如同咀嚼玫瑰花一般。」可是你吃的還是紙啊!我吃高級餐飲的時候,餐廳會講些食物故事,但有時上桌的食物與故事不符,他們會推著 25 種巧克力、30 種乳酪的小車過來在餐桌邊炫技。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很愛日本,日本講究的是極簡主義。
經濟不景氣,對高級餐飲的營運有影響嗎?
如果有人認為高級餐飲不賺錢,那簡直大錯特錯啊!高級餐飲絕對可以賺錢獲利,所以我不擔心景氣,但是要做就用聰明的方法做。泰國這邊好些高級精緻餐廳開幕,但生意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價格高出利潤 20%,價位應該訂在價值的九成,比如說這餐價值是一百分的話,售價就該是九十才對。
▲ Gaggan 的餐點講求簡明精確。
Gaggan 的客人大概分成哪些類型呢?
75% 是為食物而來,25% 是因為我們的名氣,想來這裡打卡、表示自己來過 Gaggan。曾經有客人來我們餐廳,說他覺得我們東西比不上百貨美食街,要改變這種人的想法根本是天方夜譚啊!如果有人拿我的漢堡跟麥當勞比,那還是算了吧!完全沒有理論空間,這種時候我會直接放棄。
也有位客人吃前四、五道菜都很滿意,但突然間看到廚房人員徒手觸碰食材而生氣,我問他「請問您還喜歡我們的麵包嗎?」,他回答「對啊!麵包和咖哩都非常好吃」,我接著說「這是印度麵包,純手作的印度麵包。先生,您的帳單在這,今天這餐由我埋單,請您別再光顧本店了。」
這類客人我是無法滿足他們的,客人該弄清楚自己來到什麼樣的地方。如果我上的是羊排,我會希望客人願意、也理解這是道用手吃的料理,不會因此提出疑議。
你是怎麼進入高級餐飲領域的呢?
我很渴望將某種文化料理用前所未有的水準呈現,我也積極改變印度料理的形象,因為我們的食物真的很出色。回顧在 Gaggan 之前的印度料理,當時全球能摘下米其林一星的印度餐廳幾乎寥寥可數。
請問您個人早期對精緻餐飲的記憶是?
要算是魚子醬吧,我們印度街頭見不到這樣的食材。我一直到現在才真正喜歡上魚子醬的味道,之前一直覺得魚腥味有點重,這或許是因為我的背景比較平民。其實十年前的我也吃不慣壽司,但是人總是會進步,味蕾也會跟著進化的。
總結以上訪談,Gaggan 相信 fine dining 不該流於形式,更要顧及現代人的需求和偏好;這與近年 bistronomy 概念相去不遠。Gaggan 也認為,現在即使不再要求 220% 的精準服務,食物仍該維持在原有高級餐飲的水準,而 fine dining 廚房裡的磨練也依然是值得年輕廚師走一遭的練習場。他的分析提及高達 75% 的客人追求的是精緻食物本身,而非富麗堂皇的裝潢、盤飾,我們也能由此嗅到 bistronomy 趨勢背後消費者需求的轉變。
訪談並未談及主廚對 fine dining 走向的預測或 Gaggan 的未來計劃,畢竟他都放話 Gaggan 餐廳只做十年,現在開業五年還剩五年,實在令人好奇這間頂級印度料理的「下半場」,他會丟出什麼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