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位:鐧
鐧通常作為輔助武器,可以給敵人造成出其不意的致命殺傷。所以中國人有「殺手鐧」之說。在冷兵器時代,善使「殺手鐧」的高手有唐初的戰將秦瓊和南宋岳家軍將領牛皋。另外,評書中的八賢王趙德芳更是持得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好不威風。
第九位:鞭
這個鞭可不是像繩子一樣的軟鞭,而是一種以劈、掃、扎、抽、劃等為主的像鐵棍一樣的兵器。
鞭就像鋼鐵做成的竹節,所以又叫竹節鋼鞭
鞭的威力極大,屬於重武器,是對付比鎖子甲更堅固的盔甲所產生的兵器,並可以一舉打碎護心鏡。
雖然鐧的殺傷力比鞭大,但是破甲能力卻不如鞭。
元青花尉遲恭單騎救主圖罐
歷史上的伍子胥,大唐元帥尉遲恭,以及宋朝的呼延家族都使用過鞭。
尉遲恭單鞭奪槊救主的事故,可謂耳熟能詳。
要是沒有使鞭的黑敬德,貞觀之治恐怕也不復存在了吧!
第八位:弩
弩是一種裝有臂的弓,主要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
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
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殺傷武器。
強弩的射程可達六百米,特大型床弩的射程甚至可達千米。
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極強。
試想,萬箭齊發之下,敵人恐怕只有鬼哭狼嚎、抱頭鼠竄的了吧。
第七位:斧鉞
大者為鉞,小者為斧。鉞在實戰中使用的時間不長,
它在夏商周三代是戰車上具有巨大威懾的重武器,也是天子的武器,
後來由於太過笨重而被淘汰。
古代人用斧較多,斧的殺傷很強,屬於重兵器,以劈砍為主。
中國歷代都有人使用斧,不管是大唐開國元勛程咬金用的宣花車輪大斧、
梁山好漢黑旋風李逵用的板斧,還是急先鋒索超用的金蘸斧,都能在戰爭中發揮極大的威力,
讓使斧者在馬上地下,大殺四方。
第六位:戟
戟是矛和戈或者槍和刀的合體,它的殺傷力也是很強的,既可以象矛一樣刺擊,
也可以像戈和刀一樣鉤、揮或劈砍。中國的戟主要分三種,一是最老的戈戟,種類最多,裝備最廣,卻是最先淘汰的;
二是南北朝時出現的門戟;還有就是武將最喜歡的方天畫戟了。
《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故事膾炙人口,在這場戰鬥中,呂布用的就是方天畫戟。
不過,由於戟只是其他武器的結合體,所以只能排在第六了。
第五位:戈
戈是一種曲頭兵器,橫刃,用青銅或鐵製成,裝有長柄,以鉤,啄,揮,推為主。
雖然戈的殺傷力不強,但其種類繁多,從夏至漢流行不衰,直到隋唐才基本絕跡。
中國人有「止戈為武」之說,正體「國」字中間也有一「戈」字,
可見戈也曾經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武器,位列第五位,也是當之無愧的了!
第四位:矛
矛在古代戰爭中較為常用,是一種用來刺殺敵人的進攻性武器,長柄,有刃。
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雙手握柄,以直刺或戮為主的戰鬥使用方法。最長的矛可達4米的
矛主要用於車戰,配合馬上使用的矛通常叫槊,短矛和標槍(投矛)叫樅。
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如,蛇矛,刺矛等。
著名的使矛者有《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張翼德,一條莽撞漢,與丈八蛇矛正是相得益彰。
第三位:槍
槍是由矛演變而來的。比較矛和槍,拋開柄,只看刃部,刃長者為矛,刃短為槍。
槍頭無疑比矛頭要輕,殺傷卻一樣,都是以刺,沖為主。另外,縱馬長槍,機動性也更高了。
槍的種類有許多,如綠沉槍,鴉角搶,虎頭槍,提盧槍,
還有宋朝為抵抗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倒馬槍,鉤鐮槍等。
歷史上聲名顯赫的楊家將便是祖傳用槍的,
他們的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天下咸尚之。」
第二位:劍
劍屬於「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
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中國的劍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朝以前,大批使用是在東周時期
秦朝的劍可以長達1.5米以上,為的就是在戰車上發展更大的殺傷。
後來由於刀的盛行,劍逐漸被替代,成為將軍的武器或者是裝飾。
在明朝有例外,抗倭英雄戚續光為了擺平倭寇,曾經製造了重劍來對抗倭寇鋒利的大刀。
事實上,刀劍之爭,孰優孰劣,一直沒有停息過。
第一位:刀
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
其形狀為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
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
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同時出現了許多不同形式的長柄刀。
著名的關羽關二爺,就是憑藉著一口「青龍偃月刀」,
完成了「千里走單騎」的壯舉。
可以說,這十種冷兵器見證了王朝興替、群英爭鋒,亦在璀璨耀目的史冊上留下重要一筆。
而現在,大凶之器轉變為修身利器,助國人強身健體、養護生命。
相信,刀光劍影的崢嶸歲月已漸漸遠去,但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依舊會長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