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自造空間站長期駐留太空 美不合作未奏效

@ 2016-09-16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道美媒稱,2011年,美國國會做出決定,出於「國家安全」考慮,不允許中國使用國際空間站。中國沒有望而卻步,決定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9月14日報道,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是中國邁出的第一步。這個實驗艙進行了同太空飛行器的對接,並且接待了航天員短期入駐。如今中國準備好實施第二步:派航天員在太空生活更長時間。

報道稱,第三個組件——天宮三號——預計在未來幾年內發射升空。它的設計將會讓人們得以了解一些關於中國將在本世紀20年代建成的空間站的信息。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9月15日報道,中國將於15日向太空軌道發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這是中國為實現在太空長期駐留的野心邁出的關鍵一步。

報道稱,與之前在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相比,新的空間實驗室能夠讓航天員停留的時間要長出許多。它有兩個艙室,一個供航天員居住和做實驗使用,另一個存放設備。

天宮二號和此前的天宮一號是中國最終要建設的重達20噸的永久空間站的雛形,預計最終的空間站將在2020年發射。

中國的空間站預計會在美國領導的國際空間站退役後進入太空,這樣一來,中國屆時有可能成為唯一在太空中長期駐留的國家。據說歐洲的太空人已經開始預先學習漢語。

自2011年以來,美國國會出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一直阻止美國航天局與中國的太空計劃進行接觸。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專門研究太空計劃和太空安全的教授瓊·詹森-弗里茲說:「中國政治家當然一直希望與美國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以證明他們得到了國際航天大家庭的接納,不過隨著他們自己的太空站即將升空,再加上除了美國以外的國際合作夥伴都願意並且排隊等著和他們合作,與美國合作的必要性降低了。」

報道稱,中國加入太空競賽的時間有點晚,直到1970年才向太空發射了第一顆衛星,正好是在美國第一次將人類送上月球之後。

不過在之後的40年里,中國在科研和訓練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和力量。未來的計劃包括向火星發射探測機器人,可能還有載人登月行動。

詹森-弗里茲說:「如果美國不立刻改變它的政策,並開始與中國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它就會失去在影響中國未來太空計劃方面可能發揮的一切作用。」

下一頁:境外媒體:中國太空研究從追隨者變開拓者

123456789顯示全文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中國太空研究從追隨者變開拓者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道境外媒體稱,隨著天宮二號軌道艙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中國將在建設永久性軌道站的長征路上邁出新的一步。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航天網9月14日報道,隨著載荷能力的提升,嶄新的天宮二號能夠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用於驗證各種關鍵技術,比如利用新型天舟貨運飛船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

報道稱,天宮二號還將進行各種空間科學實驗,而實驗規模將在過去的基礎上有所擴大。

將有14個實驗項目搭乘天宮二號飛向太空,涉及的尖端技術領域包括空間材料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

天宮二號承載了伽瑪暴偏振探測儀、天地量子密鑰分配與雷射通信實驗設備以及液橋熱毛細對流實驗設備。一同升空的實驗設備還有三維成像微波高度計、植物栽培實驗設備、多角度寬波段成像光譜儀和多波段臨邊成像光譜儀。此外,它還將攜帶世界首台在太空運行的冷原子鐘。

一顆伴隨衛星將與天宮二號一道發射升空。這個只有40公斤重的小衛星將在最遠500公里範圍內為天宮二號拍攝圖像,並利用2500萬像素的高解析度全畫幅可見光相機和魚眼相機監視太空碎片。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5日報道,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在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原子鐘要保持世界上最精確計時器這一頭銜,已為時不多。

報道稱,發起挑戰的是將近1300年前發明機械鐘的國家——中國。這再合適不過了。

美國這台原子鐘體型龐大而笨重,高度超過2.5米,輔助設備裝滿了一整間屋子。但是,中國最近研製出的空間冷原子鐘由兩個人就能輕鬆抬起,可輕易放進汽車後備箱,預計其精確度將是在太空運行約3000萬年才會產生1秒的誤差。

它能夠擊敗美國的原子鐘是因為,它將擺脫萬有引力的負面影響。

隨著天宮二號發射升空,空間冷原子鐘將開始其太空之旅。天宮二號裝載的其他設備——其中一些設備是世界創舉——包括能夠研究宇宙中最大爆炸威力的伽瑪暴偏振探測儀、量子通訊設備以及一個能在微重力環境中為製造新材料產生極高溫度的「鍛爐」。一顆伴隨衛星將伴著這個空間實驗室飛行、保護它不與太空垃圾發生致命碰撞。

科學家們說,天宮二號的發射將標誌著中國在太空研究中從追隨者變為開拓者。徐震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他說,空間原子鐘項目是這一轉型的一個適例。

將原子鐘送入太空的想法最早是歐洲科學家20多年前提出的。但歐洲航天局的空間原子鐘組計劃已經多次拖延,根據其最新時間表,在明年前都不會被送至國際空間站。

美國科學家也曾開始他們自己的空間冷原子鐘計劃,但因為聯邦政府削減預算,已被取消。這促使一些美國研究人員轉投上述歐洲計劃。

(2016-09-16 09:01:42)

下一頁:境外媒體:天宮二號中秋之夜完美升空

123456789顯示全文

【延伸閱讀】境外媒體:天宮二號中秋之夜完美升空

15日,搭載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

參考消息網9月16日報道境外媒體稱,中國15日發射了第二個空間實驗室,這是其軍事背景的太空項目日益完善的一個跡象。

據美聯社北京9月15日報道,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從中國北方戈壁沙漠邊緣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將天宮二號發射升空。

報道稱,下月,搭載兩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一號也將發射升空,該飛船將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這兩位航天員將在天宮二號駐留一個月時間。

天宮二號空間站被視為這個10年末中國進行火星探測任務的跳板。

中國第一個空間站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發射升空,今年早些時候它已正式退役。

天宮二號的主要任務包括「考核驗證航天員中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在軌維修等空間站建造運營關鍵技術」,以及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及航天醫學實驗。

報道稱,作為巨大民族自豪感的來源,中國的太空項目今年計劃進行20次發射任務。

德新社9月15日報道稱,中國國家媒體報道,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於15日從戈壁沙漠的發射中心升空進入軌道。

報道稱,當地時間晚10 04,長征二號F火箭點火升空,將這一空間實驗室送入距地面393公里的軌道中。

近年來,中國的空間探索計劃得到了快速發展。天宮二號是中國為建立全尺寸載人空間站所派出的前鋒。

中國國家太空計劃的目標是,在2018年發射首個空間站的核心艙,並在2022年完成整個空間站的建設。

專家稱,該計劃的成功對於中國領導層獲得民眾擁護、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來說意義重大。

2011年,出於國家安全因素考慮,美國國會不允許中國太空人進入國際空間站。

香港《南華早報》網站9月15日報道稱,太空項目女發言人武平14日說,這次任務將是朝著建設一個類似於國際空間站的更大型繞軌飛行設施這一計劃中目標邁出的一大步。她說:「(發射天宮二號表明我國)將具備開展較大規模空間應用的基礎條件。」

武平說,與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相比,新實驗室改善了(航天員的)就餐和睡眠環境,增加了鍛鍊設備和娛樂設施。

航天員將進行40多項太空研究,包括在2015年香港中學生太空科技設計大賽中獲獎的3個實驗項目太空養蠶、「雙擺實驗」和「水膜反應」。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14日報道,中國15日發射的天宮二號將是中國在2022年前後建成國際空間站的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報道稱,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採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

天宮二號這次的主要任務之一是航天員在軌駐留生活30天。之前神九、神十乘員組在天宮一號上停留的時間都僅約一到兩個星期。

中國堅持說其航天工程是為了和平科考目的,但美國國防部強調說,中國航天技術能力不斷增強,也在進行在未來危機之時利用太空資產克敵制勝的實驗。

中國力圖成為航天大國,除了民用技術外,中國也測試了反衛星飛彈。

(2016-09-16 08:55:42)

【延伸閱讀】天宮二號發射升空

9月1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123456789顯示全文

9月1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F T2火箭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 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

123456789顯示全文

123456789顯示全文

(2016-09-16 07:33:37)

123456789顯示全文

【延伸閱讀】箭向蒼穹啟天宮--「天宮二號」發射側記

中新社甘肅酒泉9月15日電 題:箭向蒼穹啟天宮--「天宮二號」發射側記

中新社記者 張素

15日22時04分,從2010年開始待命的長征二號F T2火箭,托舉「天宮二號」直上雲霄。當火箭尾焰「掠」過一輪中秋明月時,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呼。

火箭的儲存壽命一般也就是六七年。當時與長征二號FT2火箭一同生產出來的長征二號F Y10火箭,早在2013年時執行任務,搭載「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升空。

2013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以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階段圓滿收官,暫時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從15日晚,天宮二號成為新的話題,中國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

不久前,長征二號F Y11火箭與長征二號F T2火箭一同進入酒泉衛星發射場。在中國運載火箭「長征家族」里,唯有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一對「同胞兄弟」:他們根據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衍生出兩種狀態,「T」系列用於發射目標飛行器,「Y」系列用於發射神舟飛船。

長征二號F T2火箭有一個「大光頭」。為適應目標飛行器的包絡要求,它用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飛型號中最大的整流罩。長征二號F Y11火箭的特點是頂部有逃逸塔,再過一個多月,它將護送載有兩名中國航天員搭乘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直奔蒼穹。

兩發火箭同時進場,是為縮短髮射流程,保證按時完成交會對接。因為中國人探索宇宙的腳步越走越快。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空間實驗室任務將在2017年上半年全部完成,隨後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想要建成一個「比國際空間站運行經濟性更好、信息化程度更高的空間站」,第一步是在2018年前後發射空間站核心艙。

未來中國空間站額定設計容納3名航天員,輪換期間最多達到6名航天員。這意味著載人航天飛行將成為常態。周建平說,一般一年至少需要兩個乘組、6名航天員進入空間站--截至目前,中國先後有10名航天員進入太空。

載人航天也將不僅限於距離地球400千米以內,「從技術上講,中國航天具備了開展載人登月的基本能力。」周建平說,當然要實現載人登月目標,需要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可載人著陸月面並返回的飛行器、新的地月往返飛船等無數創新技術。不過至少中國有了更適宜實施載人登月工程的地點:海南文昌發射中心。

中秋明月,曾激發無數中國文人墨客的靈感,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慨嘆。如果他們能夠見證當今這一幕,不知會有幾多思緒。

而當中國航天員真正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又會引出怎樣的遐思?(完)

(2016-09-16 00:48:02)

123456789顯示全文

【延伸閱讀】中國電子科技:「牽線」天宮有何難?

中新網甘肅酒泉9月15日電 (張素 王雪姣)桂子飄香,皎皎星空。15日時逢中秋佳節,一架懷揣著「小夢想」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正在太空揮動靈活「雙翅」。

陸上,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的測控通信設備,通過地面接力,監視著「天宮二號」的行蹤並為其指明方向;海上,中國電科裝備的船載航天測控通信系統,時刻準備傳送信號;天上,布局在地球同步軌道的中國第一代中繼衛星系統全球組網,為「天宮二號」提供精準實時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

記者獲悉,這套中繼衛星系統分布在各地的「電科造」設備,可以隨時掌握空間實驗室動態,為後續試驗提供保障。

「天宮二號」翅膀看似不大,卻蘊含巨能量。「太陽電池陣將太陽光能轉變為電能,為航天飛行器在太空翱翔源源不斷的提供能源,是航天飛行器在軌穩定運行的唯一直接能量來源,因此其性能和可靠性是決定航天飛行器性能發揮、乃至生存的關鍵單機之一。」中國電科專家程保義說。

程保義說,研製團隊打造了中國目前地面存儲時間最長的太陽電池陣產品。其採用國內首創半剛性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板全新技術,三結砷化鎵單體電池平均轉換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電池模塊可存儲數年以上,滿足「天宮二號」遨遊數年所需。

他說,該產品解決了超低軌道高電壓太陽電池陣防靜電充/放電問題、抗原子氧問題,降低太陽電池陣工作溫度,還解決了太陽電池適應半剛性太陽電池板上抗高加速度、高應變載荷的技術難點。

此外,中國電科為「天宮二號」配備了一套全新可控的「大腦」--測控中心計算機系統。中國電科測控中心計算機系統項目總師陳濟民說,在火箭發射、交會對接和返回整個任務周期內,系統接收外來信息數據並進行數據處理,最後將信息數據發送到顯示終端,成為決策者的指揮依據。

不僅「大腦」全部採用國產化設備,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計算機系統也用國產化設備替代了原來的進口品牌,這使得計算機系統越來越可靠和可信。

根據計劃,「天宮二號」將在太空等待「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完成茫茫宇宙中的「擁吻」。中國電科這個「月老」已做好牽線準備。

「要完成那茫茫宇宙中的 高速之吻 ,需要通過天地之間的遙測,高精度定軌,對準的誤差不超過1毫米,這就需要測控通信網的完美配合。」中國電科測控系統總師耿虎軍說。

耿虎軍形容說,中國電科編織了一條密實的通信測控「風箏線」,通過這條線就可傳送各自的實時位置和運行狀態。

他們還定製了一套高清無碼追蹤計劃,包括:衛星通信系統、中繼衛星地面終端站系統、天地數位電視地面系統和實況數位電視系統。

特別是實況電視系統,眾多高清攝像頭分布在發射塔和避雷塔的塔架上,確保拍攝點火和上升階段的關鍵場景。「即使天地相隔,也可清晰觀測飛行的軌跡,第一時間為指揮員提供可視化的決策手段。」研製人員說。(完)


相关文章